第54章 解除威胁(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战斗开始后,才轮到“地激光拦截系统”登台表演。
  作为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地基定向能武器系统,“低级激光拦截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来对付以军事卫星为主的外太空目标。
  最初时候,“地基激光拦截系统”的针对目标是弹道导弹。
  在设计测试阶段,工程师现,定向能武器在对付弹道导弹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大气层对激光束的干扰与衰减效应。对飞行在上万米高度的“空基激光拦截系统”来说,大气干扰与衰减效应还不是很明显。如果有必要,“空基激光拦截系统”还可以部署在高空气球上,将部署平台的高度提高到2o到米,最大限度的减弱大气层对激光束的影响。“地基激光拦截系统”却没有这样的优越条件,即便海拔高度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也只有8ooo多米。一般情况下,“地基激光拦截系统”均部署在海拔高度在2ooo米以下的地区,不得不考虑大气层的干扰与衰减效应。
  为了降低大气层干扰,必须采用波长较长的蓝绿激光。激光的波长越长,功率密度就越难以提高。为了降低大气层衰减,必须采用直径更大的波束,比如通过用反射方式射激光束,又将对波束的功率密度造成负面影响。
  众多因素最终让“地基激光拦截系统”成为了专门对付卫星的武器系统。
  相对而言,对付卫星要比对付弹道导弹容易得多。弹道导弹需要再入大气层,弹头部分有防热与隔热护罩。即便老式弹道导弹的隔热护罩并不牢固,随着定向能武器逐步具备实战能力,各国肯定会加强弹头的自身防护能力,从而使弹道导弹具备对抗定向能武器的能力。绝大部分卫星没有隔热护罩,也就无法抵抗定向能武器,自身防护能力比弹道导弹差得多,也就更容易对付。
  在正式定型之前,“地基激光拦截系统”进行了多次试验。
  虽然共和国从未公开相关数据,甚至没有承认在秘密研制地面定向能武器系统,但是从共和国在2o25年之后大规模部署“地基激光拦截系统”来看,定型试验的结果不会差到哪里去。即便激光无法彻底摧毁卫星,也能使卫星丧失使用能力。因为卫星不像汽车,坏了可以修理,所以只要使卫星丧失使用能力,也就达到了摧毁目的。
  天亮前,长白山地区的天兵又进行了数次拦截。
  为了增强拦截效果,部署在东南武夷山地区的天兵也在天亮前投入战斗,对“漏网之鱼”进行了补充攻击。
  总参谋部的命令很简单:天亮前,必须彻底摧毁日本的军事卫星系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