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文化散文(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争和革命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有太多需要专注的新闻,盗墓和贩卖文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林子轩要写的第一篇文章叫做《莫高窟》。
  他结合后世的资料,讲述了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文化,这是一个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的文化传承。
  从其中能研究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的融合,极具史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价值。
  自然,他不会忘记那位王道士。
  林子轩要写的不是学术论文,而是散文,学术论文适合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比如北大国学门的《国学季刊》。
  那样只能在专业的小圈子里流传,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散文的形式自由,可以抒发情感,记人记事,进行哲理思考等等。
  他写的这一类散文在后世被称为文化散文。
  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
  余秋羽的《文化苦旅》和陈评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就属于文化散文。
  在民国时期,有不少散文大家,各有特色。
  鲁讯的《朝花夕拾》,周作仁的《自己的园地》,郁达浮的《故都的秋》,朱自青的《背影》,徐至摩的《巴黎的鳞爪》等等。
  有的回忆往事,有的写景抒情,有的把文化和历史溶于生活之中。
  所谓大师,就是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林子轩和他们没办法相比,只能老老实实的把后世的文章进行改写,删去在这个时代不应该出现的文字和资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
  余秋羽的散文,怎么说呢,太过于煽情了。
  这或许正是《文化苦旅》在后世畅销的原因所在,能够引起青少年读者的共鸣。
  民国时期的散文家大多比较内敛,用淡淡的笔触记录生活的点滴,给人自然而然的感觉。
  就好像武林高手一样。
  一个修炼的是内功,依靠内在的底蕴打动读者;一个修炼的是外功,凭着煽情吸引大众。
  功力高低一看便知。
  在民国也有煽情的高手,比如郭沫偌的《女神》,就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原因是青年人容易被感动,一听见高喊的口号,便热血沸腾。
  沈丛文说郭沫偌在创作小说上没有天赋,只适合写檄文类的文章,喊喊口号。
  这个观点应该是客观的。
  后世的文人往往学了郭沫偌的套路,专心修炼外功,而忘记了精修内功。
  林子轩写这类散文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专注,所以煽情就煽情吧,只要能起到效果就好,不必去管别人如何评价。
  对此他已经习惯了,早前就有人批评他文笔差,也没见损失什么。
  就这样,《莫高窟》这篇文化散文发表在《申报》的副刊上,把敦煌莫高窟遭受的文化劫难展现在世人面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