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多管齐下2(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早在1945年,中国欧洲远征军出国时,刘潇就同中国欧洲远征军司令刘伯承将军深谈过一次。在这次交谈中,刘潇着重说到了组建欧洲远征军,远赴欧洲作战的目的:
  第一、帮助欧洲同盟国、特别是苏联。阻止并最后打败以法西斯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防止苏联的崩溃,影响到亚洲战局正常的发展:
  第二、通过中国欧洲远征军在欧洲的作战,以及战后成为德国占领区的一份子,提高中国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夺取德国v2火箭制造工厂、火箭研究所里所有研究资料,找寻到德国火箭研究所的全体专家,特别是冯.布劳恩。并将这些资料和设备,全部安全的送回国内来。
  第四、考虑到大中华今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利用战后混乱的机会,在德国占领区内,以搜捕战犯的名义,由中国欧洲远征军出动军事人员,在中央研究院和中国军事技术研究所派出的专家指导下,对德国占领区内的诸如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化学工业、化学制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航空制造、船舶制造、电子产品生产和光学仪器等企业,从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生产流程、绝密配方等方面的一切资料和图纸,全部秘密的弄到手上。必要的时候,可以动用一定程度的武装力量进行相威胁。
  总之,要把欧洲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以及资料和图纸,尽可能的掌握在中
  国欧洲远征军自己的手上,并把这些宝贵的资料和图纸安全的送回国内。
  第五、使用一切手段,在中央研究院和中国军事技术研究所派出的专家指导下,大量的网罗各国优秀的自然科学人才,并将这些人和他们的家属,安全的送到中国来,使其为大中华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1947年5月,在德国战败投降后,中国海军欧洲舰队的船只,第一时间进入到波罗的海,在海格赖夫斯瓦尔德湾装载德国v2火箭工厂设备、图纸、资料的同时,也带来了300多名中央研究院和中国军事技术研究所派出的专家。
  考虑到许多德国企业在英美等其他盟国占领区内,像对待v2火箭生产工厂那样的大规模搬迁,即不可能,同时也会引起其他同盟国的警觉,使得下面的工作部好进行。
  刘伯承将军命令协助研究专家的伞兵部队,首先以工厂的图纸和资料为主,以收集资助纳粹进行战争的罪证为理由,尽快的弄到中国欧洲远征军手上来,剩余的关键设备,可视情况灵活掌握。总之一条,在不惊动同盟国的前提下,快速秘密的攫取原德国占领区内,所有重要企业的技术图纸和资料。
  一时间,周国欧洲远征军的伞兵营被拆的四分五裂,全部以班为单位,配备两台小型越野车,两台重型卡车,如同一群蜜蜂一般,在专家的指导下四处奔忙。
  伞兵第一连指导员赵德仁,根据专家的指引,带领一个小组深入到英国人的占领区里,来到了德国汉堡的布罗姆.福斯造船厂。
  由于此时德国已经投降,原来在这儿的英国军队全部返回到城镇去驻扎,在工厂看守的只有一个排左右的英国士兵。
  赵德仁利用苏联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证件,欺骗英国人说是奉盟军军事法庭的命令,前来查封和搬运这座工厂为纳粹海军生产潜艇,用来进行海上无限制潜艇战的罪证。
  在进行交涉的过程中,赵德仁让手下把随车带来的苏联血肠、列巴、伏特加和一条骆驼牌香烟,全部送给了英国士兵,从而取得了英国士兵的好感。之后,赵德仁从随身公文包中掏出的,盖有通红大印的俄文书面命令交给英国士兵中的一名上等兵。这群看不懂俄文的英国士兵,居然真就相信了赵德仁他们是盟军军事法庭的人,还正儿八经的给赵德仁一行带路,找到了布罗姆.福斯造船厂的生产技术部。
  经过随行的专家鉴定,保险柜中的那些东西,确实是专家们要找的,德国海军xxi型潜艇的设计装配图。
  由于人手不够,加上时间紧迫。赵德仁利用车上早就准备好的一箱美国巧克力、十袋面粉和一扇牛肉,雇佣当地那些虽然身强力壮,但饥寒交迫的德国人来包装搬运。只用了一个下午,硬是从汉堡的布罗姆.福斯造船厂的生产技术部里,将五吨多重的德国海军xxi型潜艇的设计装配图,全部装上了两辆卡车。对工厂内一些关键的大型设备由德国工人进行拆解,对这些设备和拆开的部件,有序的一一拍照,左右影像资料保存。
  当赵德仁他们带着五吨多重的德国海军xxi型潜艇的设计装配图,离开布罗姆.福斯造船厂时。不但英国士兵向他们挥手送别,就是那些当地的德国人,此时也对这些给他们带来丰盛食物“俄国人”,有了那么一点依依不舍的味道。
  7月3日下午,刘潇由东瀛乘飞机,急急忙忙的来到了德国的柏林。在随后的三天里分别拜访了美苏英三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高军事长官,
  刘潇首先拜会了欧洲盟军司令,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刘潇知道,这位艾森豪威尔将军,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头脑的人。罗斯福总统生前之所以将他放在美国战略重点的欧洲,任命为盟军总司令,看重的不是他的军事指挥艺术,而是他的政治头脑以及娴熟的人事管理和协调能力。更何况他将在1953年成为连任二届的美国总统。
  此时同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交谈,既可以表明中国政府愿意和美国政府一道建立起战后世界秩序,打消美国政府对强势崛起的中国顾虑,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和平建设时间。同时也为今后在与美国政府打交道的时候,多一个能够理解和信任的朋友。
  在交谈中,刘潇谈到了战后德国的问题,其中着重谈到:
  这次在处理德国的问题上,不能再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以一种仇恨和报复的心态,简单粗暴的对待德国。既没有处理好德国军事工业的问题,又在战争赔款问题上,迫使德国政府始终处于破产的边缘,最终失去了政府对国家的管理威信和能力。同时在领土分割问题上,有意无意的激化德意志民族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矛盾,导致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分子乘机夺权,最终酿成后来的二战大悲剧。
  因此这次,一方面必须彻底摧毁德国军事工业,使其没有能力再一次发动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在国家赔偿和领土分割上,必须考虑到德国全民族的情感,给战后的德国一个恢复、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德国政府和整个德意志民族,在认识到法西斯对人类危害的同时,自觉的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来,避免再次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从而保证整个世界的和平。
  在英法的关系问题上,刘潇认为: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大革命的发源地,加上其在欧洲辽阔的土地和居于中心的地理位置,必将在今后不太长的时间里,重新占据西欧政治格局的中心。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独立运动开展,加上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消耗,很快会沦为二流国家,并逐步退出西欧政治格局中心的位置。新老霸主的交替必然会出现明争暗斗,而此时如果没有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出来平衡两者间的关系问题,势必会影响到西欧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上面的合作与发展,出现让周边国家无法适应的尴尬局面。关于这个问题的谈话,刘潇事先就有准备,其意图是想把美国人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欧洲去,是的中国政府有时间调整好国内外的关系和国家发展。
  刘潇的一番话,让艾森豪威尔眼前一亮。谈话中提到的许多问题,与美国政府和艾森豪威尔自己的想法颇有不谋而合的味道。当然,对于德国在战后处于美国人的控制下,慢慢发展成为对抗红色苏联的最重要前哨基地的想法,他是不可能告诉刘潇的,毕竟这是美国的国策之一。
  事后,艾森豪威尔将军把同刘潇会谈的记录进行了整理,形成书面报告,传送给了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自此刘潇拜会艾森豪威尔的目的,全部得以实现。
  在拜访朱可夫元帅的时候,刘潇代表中国政府,向英勇的苏联红军,特别是为大的军事家朱可夫元帅表示崇高的敬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