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大幕拉开(上)(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与此同时,高州府,这片位于广东西南的土地上,清军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则只是隶属于西宁王李定国麾下的西南明军。
  经过了长达半年的准备,李定国于今年二月,率领大军自广西柳州出发,配备了大象和铳炮,南下横州,经广东灵山攻廉州府,清廉州总兵郭虎闻风遁逃。
  紧接着,大军至高州,清高州守将张月和平南王藩下副将陈武、李之珍督兵至石城青头营扼守,被明军击败,李之珍逃往高州东南的电白县,张月遣使者迎降,陈武则被砍死,高州遂为明军占领。而随着高州落入明军之手,位于雷州半岛的雷州府就成了一块飞地,在李定国的兵威之下,清雷州总兵先启玉也只得以城归降。
  高、雷既定,李定国在三月初三亲至高州,广东各处义师群起响应。而满清在广东的机动兵力——平南王尚可喜的藩兵、广东的督标、提标和抚标也不敢应战,唯恐再度出现藩王被杀,全省糜烂的大败,被迫集中兵力防守以广州为中心的核心占领区,并飞马向清廷求援。
  然而,自天南的广东到北京,再由北京下令给距离最近的援军,时间耗费良多,往往是缓不济急。
  历史上的肇庆之战,尚、耿紧急呼救,明军三月来攻,四月已败,可是到了五月清廷才令江宁驻防满军赴援,抵粤时只赶上了收拾残局,顺带手的把潮州郝久尚给剿灭了。而随着陈文对东南核心占领区的威胁越来越大,去年的肇庆之战,满清连江宁左翼四旗都没敢出动,若非李定国轻敌,以及尚可喜拼了老命救援,八旗军连赶来收尸的机会都没有。
  自李定国进驻高州以来,明军在高雷廉琼这四府以及李定国占据的那半个广西大力动员,为接下来的围城战做准备。去年李定国就是因为轻敌,瞧不起用兵手段不及孔有德的尚可喜,以为广东也可以像前年的广西一般摧枯拉朽,就没有做好准备,这一次他事先准备了半年,眼下趁着等待郑成功援军的时机再进行一轮动员,为的就是能够一战收复整个广东。
  “殿下,这是迄今为止各地收集到的门板数目,请您过目。”
  粮食、铁、铅、军鞋,这些都在收集范围之内,而门板也可以充当盾牌,自然也不能错过。尤其是此番李定国决心毕其功于一役,更是要准备到万无一失才好。
  说话之人是个湖广来的生员,叫做彭宣飞,永州府人士,乃是李定国取得衡阳大捷后前来投效的读书人,如今在大军中做一个处理后勤的小官,此番在高州便是令了收集门板的任务。
  “咳咳,是彭先生啊。”
  三月李定国抵达高州,四月就病倒了,如今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这病请了诸多名医,却始终治不好。或许,这里面也有李定国始终操劳于战前的准备工作,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的缘故在,但是照如今这病况,天知道还赶不赶得上六月的出兵计划。
  接过了彭宣飞递过来的汇总,高州几个县搜集到的门板数量已经尽入李定国的目中,差的只是临近的几个府。不过看过了这份汇总,李定国倒也稍安些许。照这个数量计算的话,把雷州、廉州以及沿途的府县搜集一下,大军应当足够支用,应当还能支援给广东前来汇合的义军一些。
  “有劳彭先生了。”
  “不敢,这是学生应该做的,殿下过誉了。”
  随是流寇出身,但李定国却满怀忠义之心,对他们这些读书人也是非常尊敬,这一切看在彭宣飞眼中,更是坚信了李定国幕中的那些文官和幕僚们私下里评价的——这位西宁王虽是逆贼张献忠的义子,当年肯定也是被逼无奈才从贼的,日后也必然会是大明的中兴良将,所以他们也更加卖力气的为李定国筹措军需,联络地方士绅,使得这支四五万人的大军才能在后方基地断绝了粮草的情况,仅仅凭着半个广西就支持如此长的时间。
  “殿下,为了国事,还当爱惜身体才是啊。”
  “彭先生言之有理,本王看过了这些新送到的军情,便去休息,咳咳。”
  伴随着李定国的咳嗽声,彭宣飞恭恭敬敬的行过了礼,才离开了简陋的行辕,回返到他们这些负责军需的官员们平日里办公的地方。在离开之前,他更是寻了行辕里负责照料的郎中,稍加询问了一番。
  “振华,殿下的病怎么样了?”
  这几个文官,都是在负责对搜集到的军需的汇总工作,两个月下来,高州能搜集到的已经都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等雷州和廉州的物资送到,如今反倒是清闲了下来。
  “还是老样子,郎中说一点儿也不见好,还说殿下还是每天操劳于国事,休息太少。”
  “那我等再去劝劝吧。”
  说着,几个文官便起身欲走,反倒是被彭宣飞拦了下来。
  “我今天已经劝过了,殿下说看过了新到的军情就去休息,总算是有所成效了,再劝只会惹殿下不悦的。”
  “振华所言甚是,那么看看情况再说吧。”
  虽是武夫,但两蹶名王且能够善待读书人的李定国在他们这些年轻的文官眼里,却是难得的大英雄。今朝李定国听了规劝,大伙或多或少的也安下了些心。毕竟,这战事很快就要开始了,没有李定国在前线指挥,胜算就要差上很多,一举收复广东,借此打开局面的成功率就要小上几分。
  “我听说,浙江的秀国公,前年也曾给殿下写过书信,力邀殿下合力进攻江西。”
  说话的文官乃是一个云南的读书人,入到李定国幕中比较早,而其他文官则基本上都是两蹶名王前后才进入幕中的,像彭宣飞这样衡阳大捷之后的就更是占了大多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