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商业电影之我见(5000大章)(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中影今天也有人来,听到张然这么说,虽然知道张然接下来还会有转折,但现在还是给张然点头示意,表示感谢。
  接下来,张然开始提意见:“至于为什么不能有效的改善本土电影的生产模式,增加院线电影上映规模?
  我觉得还是某些电影人们太过不思进取了!
  其中也有中影给的条件太过宽松的缘故。
  国内近几年每年上映电影才六十多部,其中本土电影上映不超过三十部,可制作电影却有两百多部。
  两百多部电影当中,中影生产的超过一百部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虽然给整个电影行业赚取了不少钱,但本质上是因为央妈六台有相当稳定的广告收入,才显得这些电视电影赚钱了。
  实际上换一批其他的电视电影,或者是放国外放映过的片子,这些广告费还是能赚到的嘛!
  所以我个人觉得,不用为了培养人才而放低电视电影的审核标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电视电影相对于电影制作,制作难度要简单的多。
  而电视电影很容易回本,审核要求又不高,这就行程了比较简单宽松的电视电影制作、销售环境。
  久而久之,制作电视电影的电影人越来越敷衍,越来越没有进取之心。
  他们拍不了真正的电影,偶尔能拍些电视剧,这样电视电影就成了鸡肋。
  只是为了生活,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电影。”
  “从目前来看,我国电影上映数量远远不够。
  连香江都能上映两百多部,我们总票房高出香江一倍,电影容量就算不超过香江,至少能跟他们齐平。
  如果一开始将目标放在做电视电影上的电影,能够用心来拍摄院线电影,没准我们本土电影在规模和质量上,都会有相当大的提升。
  这样一来,院线电影之间竞争加剧,将会起到一两个良性竞争的效果。
  八十年代的香江电影,就是互相竞争,越做越好。
  从而涌现出了一批明星演员,知名导演。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合格的制片人比知名导演更重要。
  导演决定影片的上限,制片人决定了影片的下限,一个行业的发展规模,最终是由下限决定的。”
  “电影行业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明星、知名导演,这对我国文化输出也有好处。
  据说,去年高丽电影出口赚了八千万美刀。
  高丽电影质量并没有比我们好多少,像《英雄》、《十面埋伏》这样的电影,高丽暂时还拍不出来。
  他们的电影为什么能卖钱?卖的钱比我们还多?
  那就是因为有更多好看的明星,有更多在国外扬名的导演。
  当我们有许多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明星和导演的时候,他们的电影,即便电影质量一般,也可以不断出口。
  说句玩笑话,国内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里还在上小学、初中的学生,问他们知道米国总统是谁,恐怕十个里面至少八个不知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