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郑茂立马变了脸色,他当初也推荐过刘敬。
  眼看几位尚书说着说着又吵了起来,嘉平帝不耐烦地挥挥手:“行了,夜已深了,朕略感不适,明日再议。”
  事出紧急,众人急于回去思考对策,也无心多说,躬身告退。
  只有朱瑄留了下来。
  嘉平帝站起身,示意他跟上自己,问:“五哥觉得应该怎么处置刘敬?”
  语气平淡,仿佛在闲话家常。
  朱瑄跟在嘉平帝身后,道:“儿臣觉得不应该罢免刘敬。”
  左右跟随的太监眸中闪过惊诧之色。
  嘉平帝也愣了一瞬,笑了笑,“你也太心慈手软了,刘敬犯此大错,难道还要留着他不成?”
  朱瑄平静地道:“新河工程修筑已有数月,完工在即,大堤虽然被冲毁,但是重新修筑不难,如果罢免刘敬,接任者肯定心怀畏惧,直接放弃开凿新河,前期的工程全部付之东流。”
  新河开凿确实有它的好处,那就是可以确保漕运的同时还不触犯当地世家豪绅的利益,但是总体而言弊大于利,而且后患无穷。宋素卿早就说过新河工程劳民伤财,不宜动工,嘉平帝听信刘敬的慷慨陈词,准了他的奏疏,户部也痛快地拨了银子,现在工程快完工了,因为大堤冲毁就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嘉平帝嗤笑:“你和宋素卿当初不是说不宜开凿新河吗?现在大堤冲毁,你怎么又改口?”
  朱瑄从袖中取出一叠文书,递给内官:“儿臣近来研读治河札记,略有心得。前不久宋总督和儿臣正在商议若是同时疏浚新河、旧河,使新河旧河沟通,疏浚整条河道,那么不仅能减缓河患,还能提高漕运效率。儿臣以为此时不能罢免刘敬,以免人心涣散,应当让他戴罪立功,重新修筑大堤,现在重修大堤刻不容缓,当顾全大局,疏通贾鲁故道的工程可以暂时停工,以确保新河能够顺利完工。”
  嘉平帝看一眼内官手中捧着的文书,道:“刘敬可是直接在奏疏里骂过你。”
  朱瑄面无表情地道:“社稷为重。”
  内殿温暖如春,灯火微晃,嘉平帝沉默了好一会儿,摆摆手:“行了,你回去写封折子,要是内阁大臣都没异议,就这么办吧。”
  朱瑄应是。
  ……
  宫门外星星点点的灯火在深沉夜色中摇晃,那是各家接送自家官老爷的马车轿子。
  谢骞踉踉跄跄地出了宫门,爬上马背,同僚们坐着轿子从他身边经过,掀开帘子笑着和他打招呼:“又偷偷吃醉酒了?你小心点,别被御史逮到了!”
  他笑了笑,挽住缰绳,问自己的老仆:“老头子呢?”
  声音冰冷。
  老仆回答说:“老太爷下午从宫中回来,直接回家了。”
  谢骞冷笑了一声。
  第111章 八年了
  寒风萧瑟,谢府门前两盏竹丝八角灯笼在夜风中呼啦啦地响。
  谢骞爬下马背,径自往正院走去,管家挡在院门前:“大官人,老太爷已经睡下了。”
  他置若罔闻,眼神冷如寒冰,推开老管家和其他围过来的老仆,大踏步冲进内院。
  院中黑灯瞎火,廊下一株高大蓊郁的樟树,繁茂的树冠罩住大半个院子,廊前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谢骞猛地推开房门,沉声道:“我和祖父商议要事,谁也别跟过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