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1 / 3)
四年来坚持听报、看报,就算是文盲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了常用字。更何况,他们还听了许多《求知报》上的内容,从自然地理、到文人嘴仗、到国家大事……
事实证明,经过文化熏陶的士兵,服从性和成长性就是更高。这一批高素质士兵也更懂得从大局出发。在排练方阵时,狄青只用搬出“太子命令”“震慑辽人”八个大字,他们就热情无比高涨,甚至会自己纠正细节、加班加练。
狄青觉得无比省心。
他率领着十数个方阵,每个方阵到了高台前都会停下。或行军礼、或摆弄武器,以各自的方法向官家、百官致意。当某个方阵停下致意之时,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了军旗,整齐划一地摇了起来。
站在校场高台上的人,甚至有了簌簌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
耶律重元:“……”
不知是否错觉,他总觉得,那个方阵连同身边的不少人都在暗暗看向自己。对一个辽国的使者摇起大宋军旗,是什么意思呢?
耶律重元知道,越是此刻,他越应该表现得云淡风轻。只可惜,昨夜的彻夜难眠未能给他基础的好脸色。刚才获知的关于铁鹞子、狄青的情报则让他心情更加不妙。
他想装作无事发生,可勾起嘴角无比艰难,不用面对铜镜,都知道自己笑得难看至极。
官家见状,悄悄对儿子比了个手势。
如何?在肃儿你计划中吗?
扶苏抱臂摇头。
这才哪到哪儿?不过是开胃菜。
铁鹞子虽然战斗力强劲,但真打起来只能和辽国骑兵五五开。他要想震慑到辽国,光靠硬实力可不行。杀人,还得诛心。
鼓点声愈发紧凑,方阵一个不停地从高台前经过,观礼众人的多巴胺愈发升高。与此相对,他们的视觉却稍显疲劳。
再多整齐划一、如指臂使的方阵,看多了也觉得乏味以至于平平无奇。有的人甚至偷偷伸长脖子看向了队伍的尽头,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的花活。骑兵该走完了吧?步兵呢?步兵才是我大宋的常项吧?
在此等关头,一个走得没那么整齐的方阵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他们和之前的方阵同样身披铁甲,通体一片漆黑,但没有戴头盔,平均身量也比之先前有所参差。在视觉上就失去了那种养眼的整齐感。
怎么回事?
是训练松懈了吗?
不少人远远就注意到了此方阵的异状,准备等他们走进了一探究竟。辽国使节团也是这类人之一。
他们中的多数人,养气功夫甚至还不如耶律重元,自觉先前被宋国的铁鹞子吓到了,就要迫不及待找回场子。哪怕能嘲笑一番他们不那么突出的方阵也好。
他们翘首而盼,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到这个方阵走近了。定睛一看时,忽然察觉了一点点违和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先前,范仲淹看了一眼阿菩就猜出她是北方的辽人人。现在的使节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怎么?这个方针……看起来那么像他们辽国人啊?
扶苏适时上前,对众人解释道:“此乃是俘虏组成的方阵。”
“哦……”
会意的声音此起彼伏响起。
刚才他们观察到的所有异状都有了解释:为什么身高参差不齐,原来是辽国人方针,挑选范围有限。为什么不够整齐,是因为训练时间有限,服从性也不如宋军好。为什么不戴头盔,是为了方便辨认是辽国人。
明白了,都明白了。
而刚要拿这几点嘲笑宋国的使节团们,此刻脸上全都红得冒烟、咬牙切齿:搞了半天,原来是宋军有意在嘲讽他们啊! ↑返回顶部↑
事实证明,经过文化熏陶的士兵,服从性和成长性就是更高。这一批高素质士兵也更懂得从大局出发。在排练方阵时,狄青只用搬出“太子命令”“震慑辽人”八个大字,他们就热情无比高涨,甚至会自己纠正细节、加班加练。
狄青觉得无比省心。
他率领着十数个方阵,每个方阵到了高台前都会停下。或行军礼、或摆弄武器,以各自的方法向官家、百官致意。当某个方阵停下致意之时,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摸出了军旗,整齐划一地摇了起来。
站在校场高台上的人,甚至有了簌簌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
耶律重元:“……”
不知是否错觉,他总觉得,那个方阵连同身边的不少人都在暗暗看向自己。对一个辽国的使者摇起大宋军旗,是什么意思呢?
耶律重元知道,越是此刻,他越应该表现得云淡风轻。只可惜,昨夜的彻夜难眠未能给他基础的好脸色。刚才获知的关于铁鹞子、狄青的情报则让他心情更加不妙。
他想装作无事发生,可勾起嘴角无比艰难,不用面对铜镜,都知道自己笑得难看至极。
官家见状,悄悄对儿子比了个手势。
如何?在肃儿你计划中吗?
扶苏抱臂摇头。
这才哪到哪儿?不过是开胃菜。
铁鹞子虽然战斗力强劲,但真打起来只能和辽国骑兵五五开。他要想震慑到辽国,光靠硬实力可不行。杀人,还得诛心。
鼓点声愈发紧凑,方阵一个不停地从高台前经过,观礼众人的多巴胺愈发升高。与此相对,他们的视觉却稍显疲劳。
再多整齐划一、如指臂使的方阵,看多了也觉得乏味以至于平平无奇。有的人甚至偷偷伸长脖子看向了队伍的尽头,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新的花活。骑兵该走完了吧?步兵呢?步兵才是我大宋的常项吧?
在此等关头,一个走得没那么整齐的方阵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他们和之前的方阵同样身披铁甲,通体一片漆黑,但没有戴头盔,平均身量也比之先前有所参差。在视觉上就失去了那种养眼的整齐感。
怎么回事?
是训练松懈了吗?
不少人远远就注意到了此方阵的异状,准备等他们走进了一探究竟。辽国使节团也是这类人之一。
他们中的多数人,养气功夫甚至还不如耶律重元,自觉先前被宋国的铁鹞子吓到了,就要迫不及待找回场子。哪怕能嘲笑一番他们不那么突出的方阵也好。
他们翘首而盼,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到这个方阵走近了。定睛一看时,忽然察觉了一点点违和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先前,范仲淹看了一眼阿菩就猜出她是北方的辽人人。现在的使节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怎么?这个方针……看起来那么像他们辽国人啊?
扶苏适时上前,对众人解释道:“此乃是俘虏组成的方阵。”
“哦……”
会意的声音此起彼伏响起。
刚才他们观察到的所有异状都有了解释:为什么身高参差不齐,原来是辽国人方针,挑选范围有限。为什么不够整齐,是因为训练时间有限,服从性也不如宋军好。为什么不戴头盔,是为了方便辨认是辽国人。
明白了,都明白了。
而刚要拿这几点嘲笑宋国的使节团们,此刻脸上全都红得冒烟、咬牙切齿:搞了半天,原来是宋军有意在嘲讽他们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