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女侯 第142节(3 / 4)
来都来了,刘彻干脆登上太室山上祭祀,祭祀到一半,闻棠等人突然听到山下似乎有人高喊万岁,这声音很大,每个字尾音都拖的极长,叫得直击人心灵,层层叠叠,前呼后拥,接连喊了好几声,这才作罢,万岁之声停后,余音又响了一段时间,听得刘彻大喜。
等到祭祀完毕,他派人问山上的随行官吏,官吏们都说没有人喊这些,又t去问山下的百姓,百姓也没人承认。
我们用排除法,不是山上人喊的,也不是山下人喊的,那就只能是天上人喊的了。
具体怎么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过甭管真相如何,但现在摆在明面上的就是这么个结果,反正最后天子百官高兴了,太室山下的百姓也得到了赏赐,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们那可相当热闹,什么长陵神君,又有李少君、少卿,栾大等人,各种人才登台角逐,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只留下一个公孙卿进入决赛圈。
公孙卿这个人,被后人贴切称为地球皮肤改造大师,因为他的目标就是使劲儿忽悠刘彻建造高台和祭祀宫殿。
整个人身上只透露着一种气质:我升不升官不要紧,一定要把天子给忽悠了。
导致刘彻在晚年被他忽悠的十次东巡海滨,八次亲临泰山,六次封禅,祭祀了嵩山、常山、天柱山等各种山和河流,祭天又祭地,祭鬼又祭神,建了大大小小无数宫殿和神祠,办了无数典礼,结果连神仙影子都没看到。
因此,万岁声后,公孙卿又再次发言:陛下,不如我们再建立一个祠庙祭祀黄帝吧!
闻棠:……
她现在有点怀疑公孙卿身上也绑了个系统。
祸国殃民之类的系统,要不然不能天天除了造假就是撺掇刘彻建宫殿。
不过刘彻这次变聪明了,他没有听从公孙卿的撺掇,只是划分了三百户人家,将他们的租税款作为太祠山祭祀时的费用。
然后车队继续游行到齐地。
幸好刘彻百分之七十的成仙脑中还带了百分之三十的事业脑,寻找神仙的同时也不忘观察齐地百姓情况。
早在姜太公时期,齐地就带山海,膏壤千里,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又宜桑麻。这里的纺织技术很发达,有“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谚语,这里不仅拥有许多重要纺织原料,而且纺织种类也多,纱绫缟纨绮罗等种类多达十几种,先进到五百年前的齐桓公就会用丝织品打贸易战了。
听起来这里的百姓过得很富有很幸福,实际却并非如此。
齐人没有从历史中提取经验,渤海郡依旧风俗奢侈,喜好经商,不重稼樯,这样的习惯若遇丰年还好,吃穿不愁,能赚到丰厚家财。
可若遇到灾荒之年,百姓们自己尚且无粮可食,又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卖给别人?即使盐价便宜到一个钱一碗,百姓也不可能一天三碗盐当饭吃,更何况以如今的技术水平,盐价绝对不会这么便宜。
就会导致百姓饥馑,盗贼并起的恶劣情形,人饿到极致,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的,真到这个地步了,即使是官府派高官带着军队也无法完全镇压。
刘彻自继位以来,天灾接连不断,虽然今年无事发生,但难保齐地明年就不会发生个水灾旱灾之类的,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啊。
闻棠合理怀疑刘彻疯狂找神仙其中一个理由是他在位时期天灾太频繁了,所以想要找到神仙证明这些天灾并非是自己这个皇帝当的不好。
当然主要还是为了修仙求长生。
渤海郡官衙中,刘彻开了个小朝会,询问诸位爱卿对于齐地这种风俗有何治理之法。
即使出差,也要工作,诸位官员纷纷献策,各显神通,这种紧张感和在宣室殿时没什么区别。
“闻卿有何看法?”
刘彻依旧没有忘记他的闻啦a梦,无论有事没事,不管是不是闻棠管理范围内的,都要cue她一下。
闻卿还真有看法!
这真是照着答案发问题。
历史上汉宣帝时期渤海郡发生过一场大灾,一位名叫龚遂的循吏治理当地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返回顶部↑
等到祭祀完毕,他派人问山上的随行官吏,官吏们都说没有人喊这些,又t去问山下的百姓,百姓也没人承认。
我们用排除法,不是山上人喊的,也不是山下人喊的,那就只能是天上人喊的了。
具体怎么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过甭管真相如何,但现在摆在明面上的就是这么个结果,反正最后天子百官高兴了,太室山下的百姓也得到了赏赐,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们那可相当热闹,什么长陵神君,又有李少君、少卿,栾大等人,各种人才登台角逐,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只留下一个公孙卿进入决赛圈。
公孙卿这个人,被后人贴切称为地球皮肤改造大师,因为他的目标就是使劲儿忽悠刘彻建造高台和祭祀宫殿。
整个人身上只透露着一种气质:我升不升官不要紧,一定要把天子给忽悠了。
导致刘彻在晚年被他忽悠的十次东巡海滨,八次亲临泰山,六次封禅,祭祀了嵩山、常山、天柱山等各种山和河流,祭天又祭地,祭鬼又祭神,建了大大小小无数宫殿和神祠,办了无数典礼,结果连神仙影子都没看到。
因此,万岁声后,公孙卿又再次发言:陛下,不如我们再建立一个祠庙祭祀黄帝吧!
闻棠:……
她现在有点怀疑公孙卿身上也绑了个系统。
祸国殃民之类的系统,要不然不能天天除了造假就是撺掇刘彻建宫殿。
不过刘彻这次变聪明了,他没有听从公孙卿的撺掇,只是划分了三百户人家,将他们的租税款作为太祠山祭祀时的费用。
然后车队继续游行到齐地。
幸好刘彻百分之七十的成仙脑中还带了百分之三十的事业脑,寻找神仙的同时也不忘观察齐地百姓情况。
早在姜太公时期,齐地就带山海,膏壤千里,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又宜桑麻。这里的纺织技术很发达,有“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谚语,这里不仅拥有许多重要纺织原料,而且纺织种类也多,纱绫缟纨绮罗等种类多达十几种,先进到五百年前的齐桓公就会用丝织品打贸易战了。
听起来这里的百姓过得很富有很幸福,实际却并非如此。
齐人没有从历史中提取经验,渤海郡依旧风俗奢侈,喜好经商,不重稼樯,这样的习惯若遇丰年还好,吃穿不愁,能赚到丰厚家财。
可若遇到灾荒之年,百姓们自己尚且无粮可食,又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卖给别人?即使盐价便宜到一个钱一碗,百姓也不可能一天三碗盐当饭吃,更何况以如今的技术水平,盐价绝对不会这么便宜。
就会导致百姓饥馑,盗贼并起的恶劣情形,人饿到极致,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的,真到这个地步了,即使是官府派高官带着军队也无法完全镇压。
刘彻自继位以来,天灾接连不断,虽然今年无事发生,但难保齐地明年就不会发生个水灾旱灾之类的,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啊。
闻棠合理怀疑刘彻疯狂找神仙其中一个理由是他在位时期天灾太频繁了,所以想要找到神仙证明这些天灾并非是自己这个皇帝当的不好。
当然主要还是为了修仙求长生。
渤海郡官衙中,刘彻开了个小朝会,询问诸位爱卿对于齐地这种风俗有何治理之法。
即使出差,也要工作,诸位官员纷纷献策,各显神通,这种紧张感和在宣室殿时没什么区别。
“闻卿有何看法?”
刘彻依旧没有忘记他的闻啦a梦,无论有事没事,不管是不是闻棠管理范围内的,都要cue她一下。
闻卿还真有看法!
这真是照着答案发问题。
历史上汉宣帝时期渤海郡发生过一场大灾,一位名叫龚遂的循吏治理当地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