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女侯 第114节(1 / 4)
是他们大月氏先王的头盖骨啊,这样一来,原本三分怒气也被激发成了十分,大月氏王立刻下令,派遣大将带着三千名精兵来到卑通城杀匈奴。
当然,扶摇返回的时候也没忘记顺手将岑陬和她约定好的一千名士兵捎带上。
就当是乌孙王子给博昌侯的拜师礼呗。
“诶,也真是奇怪。”人群中有人发问道,“乌孙国中分裂的局面持续了好几年,我还以为会一直持续下去呢,怎么咱们刚走就打起来了?”
闻棠:……
“不知道啊。”
她只不过是告诉岑陬了点中原的道理而已,什么“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之类的话。
没想到岑陬说干就干,那很有魄力了。
又过了大概半个月,他们终于回到大汉边境,进入敦煌,见到熟悉的汉人面庞,听到熟悉的汉话时,使者们激动地差点哭了出来。
和来时相比,边境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了黄土和红柳筑成的置所和烽燧,还增加许多大块大块的田地,田间不仅种有麦菽,还有一望无际的玉黍。经过半年的辛勤劳动,这些粮食即将成熟,想到这个,屯田的士兵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等待收获。
他们按照来时路返回,在即将抵达长安的时候,汉使归来的消息被写成信件,送到未央宫中。
刘彻:朕的博昌侯终于回来了!
第89章 封赏
刘彻想也没想,直接下了决定,告诉郎中令,等博昌侯归来那天,自己要亲自去城门口迎接使团归来。
郎中令:陛下,您的偏爱真的很明显。
郎中令“喏”了一声,回到官署,开始为陛下准备出行事宜。
天子亲自相迎这个举动,其实是很荣耀很稀有的事情,唯立有不世之功的文臣或武将才能享有此尊荣。否则大汉每年派出去那么多批使团hr军队,若都迎接,那刘彻基本上啥也不用干,就光去长安城门口迎来送往了。
自刘彻继位以来拢共也没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只不过大汉最近出的英才特别杰出,立的功劳也很大,这才导致“亲自相迎”的次数看起来有点多。
朝中其余大臣知道这件事后,也没人敢有异议,反而是上奏钱粮、治水、赋税、以及今年的各个郡县的上计结果如何,以此来转移话题。
这谁敢有异议啊!
万一陛下说上一句“卿亦可建此功业”,然后随机把他们丢到一个偏僻地方建功立业去,那就彻底完蛋了。
从前陛下亲自去迎接卫将军霍将军的时候,他们还能用一句“文官立不上武将的功劳”来推脱。
可现在呢,人家博昌侯一个从来没上过战场的人,硬是咬着牙在一座小城中抵抗一万八千名匈奴的围困与攻打,守了一百多天。
什么,你说是因为博昌侯有仙人奇遇才能坚持到现在,那城中其他人呢?
织女、医师、农人等,还有匠人,甚至有些还是殿中官员平日里最瞧不上的奇技淫巧之人,人家怎么能守得下来?
再一对比他们的某位前辈,守亭守了一个多月,就被匈奴“斩山头而去”。
说实话,有点丢人。
这其中唯一高兴的文官大概就是——司马谈。
自从看过从西域送来的信件,司马谈的嘴角就没下去过。
作为史官,司马谈的某些思想可能无法被常人所理解,在他看来,任尔生前富贵荣华,千百年后皆为白骨。孝道最高境界,理应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此来光耀父母。 ↑返回顶部↑
当然,扶摇返回的时候也没忘记顺手将岑陬和她约定好的一千名士兵捎带上。
就当是乌孙王子给博昌侯的拜师礼呗。
“诶,也真是奇怪。”人群中有人发问道,“乌孙国中分裂的局面持续了好几年,我还以为会一直持续下去呢,怎么咱们刚走就打起来了?”
闻棠:……
“不知道啊。”
她只不过是告诉岑陬了点中原的道理而已,什么“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之类的话。
没想到岑陬说干就干,那很有魄力了。
又过了大概半个月,他们终于回到大汉边境,进入敦煌,见到熟悉的汉人面庞,听到熟悉的汉话时,使者们激动地差点哭了出来。
和来时相比,边境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了黄土和红柳筑成的置所和烽燧,还增加许多大块大块的田地,田间不仅种有麦菽,还有一望无际的玉黍。经过半年的辛勤劳动,这些粮食即将成熟,想到这个,屯田的士兵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等待收获。
他们按照来时路返回,在即将抵达长安的时候,汉使归来的消息被写成信件,送到未央宫中。
刘彻:朕的博昌侯终于回来了!
第89章 封赏
刘彻想也没想,直接下了决定,告诉郎中令,等博昌侯归来那天,自己要亲自去城门口迎接使团归来。
郎中令:陛下,您的偏爱真的很明显。
郎中令“喏”了一声,回到官署,开始为陛下准备出行事宜。
天子亲自相迎这个举动,其实是很荣耀很稀有的事情,唯立有不世之功的文臣或武将才能享有此尊荣。否则大汉每年派出去那么多批使团hr军队,若都迎接,那刘彻基本上啥也不用干,就光去长安城门口迎来送往了。
自刘彻继位以来拢共也没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只不过大汉最近出的英才特别杰出,立的功劳也很大,这才导致“亲自相迎”的次数看起来有点多。
朝中其余大臣知道这件事后,也没人敢有异议,反而是上奏钱粮、治水、赋税、以及今年的各个郡县的上计结果如何,以此来转移话题。
这谁敢有异议啊!
万一陛下说上一句“卿亦可建此功业”,然后随机把他们丢到一个偏僻地方建功立业去,那就彻底完蛋了。
从前陛下亲自去迎接卫将军霍将军的时候,他们还能用一句“文官立不上武将的功劳”来推脱。
可现在呢,人家博昌侯一个从来没上过战场的人,硬是咬着牙在一座小城中抵抗一万八千名匈奴的围困与攻打,守了一百多天。
什么,你说是因为博昌侯有仙人奇遇才能坚持到现在,那城中其他人呢?
织女、医师、农人等,还有匠人,甚至有些还是殿中官员平日里最瞧不上的奇技淫巧之人,人家怎么能守得下来?
再一对比他们的某位前辈,守亭守了一个多月,就被匈奴“斩山头而去”。
说实话,有点丢人。
这其中唯一高兴的文官大概就是——司马谈。
自从看过从西域送来的信件,司马谈的嘴角就没下去过。
作为史官,司马谈的某些思想可能无法被常人所理解,在他看来,任尔生前富贵荣华,千百年后皆为白骨。孝道最高境界,理应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此来光耀父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