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这两天晚上,都和大家一起挑灯夜战,研究这次的引进方案,知道中方自己人的实际底子。
  再看眼下这个“演”出的样子。
  摆出的架势,中法双方看起来,真的像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切磋,她心中暗自称奇。
  但也是认真的听对方发言。
  一半是翻译,一半是直接听。
  大多的引进项目,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林巧枝每经历一个项目,基本能熟悉一个项目的工业英语。
  而工业来来回回,其实就那么多单词。
  慢慢水平也就起来了。
  听翻译的,和听对方技术人员的直接输出,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技术人员之间那种表述的习惯和共鸣,确实会被翻译转述削弱。
  林巧枝主要还是听技术,理逻辑。
  因为机械工业这个东西,一定是按照逻辑走的,和化学的千变万化不一样,和人这种善变的生物更不一样。
  其实站在德、日、法三国的角度。
  他们的做法也只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升级版本,高科技版。
  老王想把自家的西瓜卖出去,有客人来问“你家西瓜甜不甜”的时候,难道他会说“我家西瓜不保证甜,这一卡车还被撞过一下,但是肯定是最沙的”?
  他只会说:“我家西瓜包甜!而且绝对是这周围几家店里最沙的。”
  如果你傻乎乎的买回去了,那就是成功卖出一个。
  但如果你说:“老板,你家这瓜这块摸起来怎么瓤了,是不是摔过的?”
  他或许会一脸固执的否认,但大多数老板,就会惊讶的一摸:“哎呀呀~不好意思,这个估计是刚刚不知道哪里磕了一下,我给你再挑一个/送你半个……”
  说起来,卖设备和卖西瓜,也没有什么太大不同。
  只不过,大家买西瓜有经验了。
  但买这样先进的炼钢、轧管、无缝钢管技术成套设备,还是头一遭。
  而对法国科莱西姆公司来说,想要做局其实很难,也没有必要,损害名声和利益,中国又不是从前那个战火中什么也无法保障的弱小混乱国度了。
  他们的政府态度坚定,非常有智慧。
  而且,面对中国国营单位,想要编造点什么实在是太辛苦了,因为做得越多,痕迹越多,反而越有可能被这群人察觉到蛛丝马迹而拆穿。
  甚至因此暴露出更多信息。
  所以像是曾经那样,既收了钱,又出了没用的旧设备这种好事,几乎是不可能了。
  相比之下,不如在技术上稍微模糊一下,简单直接,运气好一点,说不定就是赚到。
  说起来简单,但其实也是一种傲慢了。
  因为他们是技术的掌握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需求,天然就站在了更为强势的一面,俯瞰着,俯瞰着并不懂技术的采购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