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7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如今自然也没有走动的必要,倒也省了大年初一去走亲戚的步骤,直接去瓦子里消遣过节。
  正月初一是元日。
  大街上人来人往,走亲戚的,逛街的,出门上香的,去皇城外瞧教坊司新年表演的,都早早的便出了门。
  路两旁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两旁热闹的街市,各色搭起的彩棚,摆卖冠梳的、珠翠步摇头面儿的、各类布匹衣着的、新鲜吃食的,绢绒花朵儿的、领抹靴鞋物件儿的,应有尽有。
  杨蔓娘想起之前在李氏小报上,看到的一则有关假期的轶事,说某御史台官员认为新年放假七日太过浪费时间,于是便向官家上书,希望将这七天假期缩短为五天。然后,官家同意了。但是,其他的官员却很不满意,之后又纷纷上书,要求改回来。所以就这样,官家又将五天假期延长为七天。
  杨蔓娘撩起牛车车帘儿,瞧着两旁格外热闹的街道和摩肩接踵的行人。
  心里忍不住暗自吐槽:
  “谁乐意当牛马天天上班啊!想来官家本人,也想多休息休息,感受一下这喜悦的节日气氛,与民同乐。所以,才再次将新年假期改为七日了吧!”
  保康门大街离桑家瓦子不远,虽然路上有些堵车,但牛车晃晃悠悠,还是不到两刻钟便到了。杨蔓娘付了牛车钱,带着二人进了瓦子大门。
  瓦子是时下最著名的一种娱乐场所,尤其是大型的瓦子,是各类艺人展示自己技能的场所,也是汴京城演艺集聚的区域。就像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这里以集群化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表演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
  瓦子勾栏里日夜表演杂剧及讲史、傀儡戏、说书,影戏、杂技吹弹、舞拍、杂剧、舞剑,变戏法儿、胜花、泥丸、马球,翻花绳儿,鼓板、投壶这些。
  还有斗蛐蛐儿,斗鸡,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散耍、讴唱、息器、水傀儡、弄烟火、鬻水道术这些喜闻乐见的节目,兼容并蓄,汇集了各种满足市井需求的娱乐表演。
  同时这些瓦子里的演出,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连锁效应,带动了瓦子的其他小食经济,有各种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儿,药材铺子。
  还有卖古玩、字画的,剪头发的,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那些从南到北的生意人,或是无聊来此消遣的人们,都习惯于在瓦子里买了各种小吃零嘴儿,一边吃一边逛各个勾栏,遇到喜欢的表演,便付了钱进去观看。
  几乎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瓦舍勾栏里天天都有演出。
  终日居此,不觉抵幕。人们在这里消遣,一点儿也不觉得无聊,时光便是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大姐,咱们先去张家瓦缸吃了早饭再逛吧!”
  桑家瓦子作为汴京最大的瓦子,相比于其他的普通瓦子,待客大厅的装修要更加精致有格调。
  整个大厅用雅致的挂画和高档的屏风装点得很有格调,纱帘后面还有两个穿青色圆领绸衣的小娘子抚琴助兴。
  不过,这对于没有吃早饭的杨盼娘来说都不重要,好吃的张家瓦缸店才是此行的第一站。
  “好。”
  杨蔓娘笑着点了点头,早上没吃吃朝食,在牛车上呼吸了一路清凌凌的冷空气,她的肚子也有些饿了。
  张家瓦缸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怪异,却是桑家瓦子里的名小吃,其名声和汴京出名的曹婆婆肉饼,宋五嫂鱼羹也不遑多让。
  瓦缸是一种具有浓厚江西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通常被逛瓦子的人用作早点和夜宵,这种小吃以瓦罐儿为容器,放入新鲜的蘑菇,竹笋,银耳,鱼肉,羊排骨,枸杞,红枣,加上水用木炭火高温煨制两个时辰,味道别具一格的非常鲜美,并且含有很高的营养。
  一大早的,喝一口瓦罐儿里热气腾腾的鲜美汤汁儿,简直是一种享受。
  “大姐,我刚才瞧了门口的水牌,今儿个象棚里午时有元日相扑比赛,他们请来的都是汴京的高手,曹铁拳、赤毛朱超、撞倒山、铁板沓、杨长脚都来了,进去一人要收七文钱,好些人都说要早些排队呢。”
  老二杨士林吃了一块瓦罐里的羊排骨,笑着道。
  在瓦子勾栏里看相扑比赛,自然要花钱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