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28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杨蔓娘进来潘楼也没有闲着,在卖二手衣裳的摊子上,跟老摊主讨价还价,花了八十文,给妹妹杨盼娘买了一件二手的羊皮裘。
  不是不想买新的,实在是八百文钱听起来很多,但用起来也不过是八百个铜子。还要留一部分交房租,买靴子,改善一下伙食,买炭,买米面,买以后写话本儿用的笔墨纸砚。
  所以。
  在下一笔稿费还没有到账之前,杨蔓娘只能精打细算,按最低的标准来买。
  不过,其他方面再怎么精打细算。
  伙食标准也必须提高了。
  家里三口人,都瘦的脱像,杨蔓娘和老二杨士林还好一点。尤其是在家里的老三杨盼娘,不像杨蔓娘还能中午偶尔在酒楼吃点好的,老三杨盼娘在家里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整个人都细细瘦瘦的,穿上衣裳都漏风,也就比难民略微好一点儿,头发和枯黄的稻草差不了多少,显然是长期缺乏营养所致。
  所以,吃食方面是决计不能再省了的。
  杨蔓娘算了算,又花一百文,在肉摊子上买了一斤土猪肉。
  花七十五文,买了五斗米。
  最后,又花了三十五文,买了一斤的红糖。
  才算结束了今天的潘楼购物之旅。
  这个时候,已经天黑了。
  潘楼这边儿的公共牛车依旧很多,杨蔓娘招手打了一辆。
  因为带着货,尤其是那五斗米,就将近占了一个人的位置,所以赶牛车的老师傅,要了她六文钱的车资。
  因着人还没有拉满。
  牛车便继续沿着潘楼往东拉客。
  经过了汴京有名的徐家瓠羹店。
  五彩的幡子随风招展。
  店前坐一个半大的穿着兔皮袄的少年,嘴里不停地叫卖着招揽顾客。
  “饶骨头、饶骨头……”。
  饶骨头,就是送骨头的意思,当然不是白送。
  意思就是只要进店吃瓠羹,就会附赠炖烂脱肉的骨头。
  大宋特别流行吃瓠羹。
  所谓瓠羹,就是是用葫芦与羊肉炖成的一种浓汤,非常的暖胃。
  尤其是冬天,汴京城几乎无论哪条街,都有两三家瓠羹店。
  味道飘的老远都能闻着。
  一大碗瓠羹加上饶的一大块带肉的大骨头,十文钱,价格也不算贵的离谱。
  闻着瓠羹的浓郁香味儿。
  杨蔓娘捏了捏怀里花剩下的四百多文钱。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