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剧透先登基 第153节(3 / 4)
“最可恶的就是,您去找他,让他出兵洛阳,分摊一路压力,转移永安的视线,他还有那样多的理由来拒绝!”
“说得好像没有我们的帮助,他能自己解决凉国一样。那吕光虽然已经是半死不活,强弩之末,但怎麽说都有这麽多年的积威,也是那西凉的地头蛇,哪里是——”
“闭嘴!”拓跋圭一句话喝止了亲随。
他难道不知道姚兴此人荒唐可笑且可恶吗?但他更知道,当他这边已面临内部起火的局面,并没有这个资格去指责姚兴的所作所为。
彼时他抵达关中附近,抢先于姚兴一步杀人,于是能站在更高一步的位置上,发起和姚兴的结盟。又因为天幕对于姚兴的种种戏谑调侃远多于他,才能更加理 直气壮地向姚兴展示自己的优势。
但这种结盟,哪怕是用脚去想也知道,一定是脆弱的。
当姚兴因为永安的舆论打击而焦头烂额,不得不选择玄学的门道来寻求心理安慰时,这个结盟中间,就已经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裂缝。
而拓跋圭内部出现的动乱,关中面对的天灾挑战,更是让他们两方各有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大问题,无法将力往一处使。
从名义上来说,在面对永安的时候,他们还是同一阵营的,但——不是现在。
姚兴有姚兴要做的事情。
拓跋圭有自己的使命。
他必须证明,他之前说的自己后方有人拼命、不易起火的说辞是真的,证明他离开魏国都城的这一段时日虽有波折但大体无恙,证明他依然有和秦王结盟的资本,而不是一个局势危殆的倒霉蛋!
拓跋圭的手中,那根缰绳已不自觉地缠绕了一圈又一圈,甚至因为他过分使劲的发力,勒得掌心生疼。
他转头又看了一眼同行之人:“还有什么想说的?”
亲随:“……”
刚才让他闭嘴的是拓跋圭,现在让他重新说话的也是拓跋圭。论起反复无常来,其实魏王比起姚兴来说也没差多少。
“您若是再跟他分析分析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应该是能听明白的。”
拓跋圭冷笑:“那你信不信,他的那个国师一定会想办法旁敲侧击说服他的。”
亲随:“……啊?您是说——”
“怎麽会有人在这个时候平白无故地给姚兴治病又为他指点迷津呢?怎麽会有人在听到了天幕所说的种种之后还觉得他是个明君,能够扶得起来呢?又怎麽会有人明明说要救关中,却用的大应的伎俩?”
拓跋圭觉得,只要他没瞎,他就看得出来,那位法师的来历绝不寻常。因为他从不相信,会有天降馅饼的好事情。
亲随惊问:“那您为何不将此事和秦王说清楚?若是他知道自己遭了诓骗,必定会将那法师解决,再度与您联手……”
他的声音越说越小,因为他分明看见,拓跋圭用一种近乎看傻子的眼神瞥了他一眼:“你在说什么笑话?我们和姚兴看似盟友,实则也是竞争对手,天幕都说了姚兴此人并无远见,你觉得他能理解我说的全部?我们也没有这个时间去抓那位法师的狐狸尾巴!”
这才是关键。
拓跋圭从没如此厌烦过一个人,姚兴无疑是直接冲到了首位。
若是一个人足够圣明,便如永安这样的对手,他会敬畏会尊重,甚至无比期待于和对方决出胜负,若是一个人足够昏庸,拓跋圭根本就不会当他是一回事,只会将人解决,然后丢到脑后,就像现在,他已经有些想不起来慕容宝的样子了。
但若是一个人能同时满足圣明和昏庸,且二者杂糅,时常各自显现,昏庸还出现得不合时宜,那这个人便是最让人讨厌的盟友!
在无法得到姚兴的有效支持下,拓跋圭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接化为泡影,只能选择放弃在关中北部暗中经营的根基,用最快的速度撤回魏国。
魏国那边——
刘夫人胆大包天,选择捏造魏王旨意成为王后,随后统兵出征,这一点完全踩中了拓跋圭的逆鳞,但即便是拓跋圭也不得不承认,这可能是调度军心最好的办法。崔浩没有提出反对,也代表着这是彼时最好的决策。 ↑返回顶部↑
“说得好像没有我们的帮助,他能自己解决凉国一样。那吕光虽然已经是半死不活,强弩之末,但怎麽说都有这麽多年的积威,也是那西凉的地头蛇,哪里是——”
“闭嘴!”拓跋圭一句话喝止了亲随。
他难道不知道姚兴此人荒唐可笑且可恶吗?但他更知道,当他这边已面临内部起火的局面,并没有这个资格去指责姚兴的所作所为。
彼时他抵达关中附近,抢先于姚兴一步杀人,于是能站在更高一步的位置上,发起和姚兴的结盟。又因为天幕对于姚兴的种种戏谑调侃远多于他,才能更加理 直气壮地向姚兴展示自己的优势。
但这种结盟,哪怕是用脚去想也知道,一定是脆弱的。
当姚兴因为永安的舆论打击而焦头烂额,不得不选择玄学的门道来寻求心理安慰时,这个结盟中间,就已经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裂缝。
而拓跋圭内部出现的动乱,关中面对的天灾挑战,更是让他们两方各有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大问题,无法将力往一处使。
从名义上来说,在面对永安的时候,他们还是同一阵营的,但——不是现在。
姚兴有姚兴要做的事情。
拓跋圭有自己的使命。
他必须证明,他之前说的自己后方有人拼命、不易起火的说辞是真的,证明他离开魏国都城的这一段时日虽有波折但大体无恙,证明他依然有和秦王结盟的资本,而不是一个局势危殆的倒霉蛋!
拓跋圭的手中,那根缰绳已不自觉地缠绕了一圈又一圈,甚至因为他过分使劲的发力,勒得掌心生疼。
他转头又看了一眼同行之人:“还有什么想说的?”
亲随:“……”
刚才让他闭嘴的是拓跋圭,现在让他重新说话的也是拓跋圭。论起反复无常来,其实魏王比起姚兴来说也没差多少。
“您若是再跟他分析分析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应该是能听明白的。”
拓跋圭冷笑:“那你信不信,他的那个国师一定会想办法旁敲侧击说服他的。”
亲随:“……啊?您是说——”
“怎麽会有人在这个时候平白无故地给姚兴治病又为他指点迷津呢?怎麽会有人在听到了天幕所说的种种之后还觉得他是个明君,能够扶得起来呢?又怎麽会有人明明说要救关中,却用的大应的伎俩?”
拓跋圭觉得,只要他没瞎,他就看得出来,那位法师的来历绝不寻常。因为他从不相信,会有天降馅饼的好事情。
亲随惊问:“那您为何不将此事和秦王说清楚?若是他知道自己遭了诓骗,必定会将那法师解决,再度与您联手……”
他的声音越说越小,因为他分明看见,拓跋圭用一种近乎看傻子的眼神瞥了他一眼:“你在说什么笑话?我们和姚兴看似盟友,实则也是竞争对手,天幕都说了姚兴此人并无远见,你觉得他能理解我说的全部?我们也没有这个时间去抓那位法师的狐狸尾巴!”
这才是关键。
拓跋圭从没如此厌烦过一个人,姚兴无疑是直接冲到了首位。
若是一个人足够圣明,便如永安这样的对手,他会敬畏会尊重,甚至无比期待于和对方决出胜负,若是一个人足够昏庸,拓跋圭根本就不会当他是一回事,只会将人解决,然后丢到脑后,就像现在,他已经有些想不起来慕容宝的样子了。
但若是一个人能同时满足圣明和昏庸,且二者杂糅,时常各自显现,昏庸还出现得不合时宜,那这个人便是最让人讨厌的盟友!
在无法得到姚兴的有效支持下,拓跋圭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接化为泡影,只能选择放弃在关中北部暗中经营的根基,用最快的速度撤回魏国。
魏国那边——
刘夫人胆大包天,选择捏造魏王旨意成为王后,随后统兵出征,这一点完全踩中了拓跋圭的逆鳞,但即便是拓跋圭也不得不承认,这可能是调度军心最好的办法。崔浩没有提出反对,也代表着这是彼时最好的决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