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药方 第1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郭艳丽得到这个警告,懊恼的不行。不过转过年,也就是马飞雄16岁的那年,传来了好消息。
  那一年郭艳丽正好15岁,县里来了普法宣传队,要下各村对村民进行普法,马飞雄的村子也不例外。
  像“遵纪守法、依法交纳公粮”这些内容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向来都听政府的,即使普法宣传队不来,村里的干部也会贯彻上级各种指示精神的。
  倒是一个“计划生育”新政策引起大家的争议。中国历来都讲究多子多福,孔子不就说过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可宣传员居然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并列举出了多生孩子的种种弊端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多有变动。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逐渐确立。因此在生育要求上日趋严格,从“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一直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
  。
  当有人问到养老问题时,宣传员马上说,“这个你不用担心,政府给你养老!”
  当然,对马飞雄影响最大的就是,宣传员们还讲了优生优育知识——近亲属不能继婚
  各国法律几乎都有关于近亲不能结婚的规定。但是近亲的范围有所不同,中国把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都算近亲,因此表兄妹不允许结婚。但是我看到一些资料说,美国好些州,日本,以及部分欧洲国家都允许表兄妹结婚。
  。
  也不知道谁告的密,马飞雄和表妹娃娃亲的事被宣传员知道了。那个时代的人都责任心强,因此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6
  宣传员们进驻了马飞雄家里,开始做马飞雄父母的工作。
  谁说那个年代没有人才,宣传员给村民们展示了大量的宣传画。画中近亲结婚的后代都长得异常恐怖,跟美国电影《生化危机》的丧尸有得一拼,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关于近亲属结婚对于后代的影响问题,其他的近亲我不清楚,但就表兄妹而言,未必生出来的后代都像人们想的那样,各个都是傻子、智障和伤残人士。我上大学时,就有个同学的父母是表兄妹,人家可聪明了。如果你觉得我这个例子没有说服力,那么还可以看看李嘉诚的两个公子。不过产科医生却告诉过我,“抛开伦理不谈,近亲结婚的后代未必很差,但是获得家族遗传疾病的概率却远高于一般人。”
  。
  马飞雄父母看的是半信半疑,不过不管是否情愿,也不能违背国家法律,宣传员说了,像马飞雄这种婚事,即使双方愿意,也结不了婚,因为国家根本不给登记,更不要提法律保护了。
  于是,在和若兰父母沟通协调后,马飞雄父母退掉了那已经定下9年的亲事,这让当时的表兄妹两个伤心不已。
  不过,马飞雄还好说,他接受了新思想,难过一阵就过去了。若兰表妹就不行了,她死活也接受不了这一现实。
  从小到大,她都生活在表哥的影子里,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不要多想,是发小的那种)……
  总之,她是非常坚信表哥这句话的,“我长大就娶表妹当媳妇!”可现在还没等到长大,表哥就说不娶她了,一想到这里,她就痛苦不止。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有人哭,就有人笑。郭艳丽得到这个消息后,简直乐的是心花怒放。
  可没高兴多久,她就发现事情远非她想象的这么简单。马飞雄虽说和表妹的亲事黄了,但却未必就是自己的机会。
  马飞雄和表妹散了后,一门心思用功读书,准备考大学。如果马飞雄考上大学,以郭艳丽这个小学没毕业去追人家照样没戏。因此,她就特别盼着马飞雄高考失败。
  客观地说,马飞雄的学习还算不错,在文学方面甚至还有些天份。他的人生追求是,上大学学中文,争取以后当个大作家。
  鲁迅是他的偶像,忙时写写小说和杂文,闲时画画、听戏、看电影。他就想过这种生活,当然与鲁迅不爱旅游不同,如果时不时的出去转转就更好了。
  可经过高中三年的寒窗苦读,他落榜了。高考失败后,他很沮丧,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追求无法实现。
  另外,当时也不比现在,复读班很少,而且费用昂贵,再说了,即使复读,也未必就能考上。
  不过即使这样,他还是让父亲托人找了一家学校复读一年,没想到第二年的成绩更加糟糕,这下他几近崩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