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571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就这么跑回去,实在太不像话,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摆出了阵势,要跟孙承宗决战。
  决战的过程就不说了,直接说结果吧,因为从开战起,胜负已无悬念,孙承宗对战场的操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炮轰完后,骑兵再去砍,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阿敏久经沙场,但在孙老头面前,军事技术还是小学生水平,连一天都没撑住,白天开打下午就跑了,死伤四千余人,连他自己都负了重伤,差点没能回去。
  就这样,皇太极固守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整个过程只用五天。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激动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跑到祖庙向先辈汇报,并认定,从今以后,就靠孙承宗了。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自崇祯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极率军进入关内,威胁北京,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地实行屠城,尸横遍野,史称“己巳之变”。
  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百姓被杀戮,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满桂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袁崇焕下狱,明朝元气大伤。
  但一切已经过去,对于崇祯而言,明天比昨天更重要。
  当然,在处理明天的问题前,必须先处理昨天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对话】
  怎么处理袁崇焕,这是个问题。
  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焕的那天,崇祯给了个说法——解职听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
  事实上,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就放了,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
  但九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已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为什么?
  对于这一变化,许多人的解释,都来源于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
  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
  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城。
  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
  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最终把他给办了。
  故事讲完了。
  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相信过这个故事,后来我长大了,就不信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