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459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于是,他挥舞木棍,打了过去。
  众所周知,太监的体能比平常人要差点(练过宝典除外),更何况是老太监。
  很快,一个老太监被打伤,他越过了第二道门,向着目标前进。
  目标,就在前方的不远处。
  然而太监虽不能打,却很能喊,在尖利的呼叫声下,其他太监们终于出现了。
  接下来的事情还算顺理成章,这位仁兄拿的毕竟不是冲锋枪,而他本人不会变形,不会变身,也没能给我们更多惊喜,在一群太监围攻下,终于束手就擒。
  当时太子正在慈庆宫里,接到报告后并不惊慌,毕竟人抓住了,也没进来,他下令将此人送交宫廷守卫处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小事。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人抓住了,自然要审,按照属地原则,哪里发案由哪里的衙门审,可是这个案子不同,皇宫里的案子,难道你让皇帝审不成?
  推来推去,终于确定,此案由巡城御史刘廷元负责审讯。
  审了半天,刘御史却得出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这人是个疯子。
  因为无论他好说歹说,利诱威胁,这人的回答却是驴唇不对马嘴,压根就不对路,还时不时蹦出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话,算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于是几轮下来,刘御史也不审了,如果再审下去,他也得变成疯子。
  但要说一点成就没有,那也不对,这位疯子交代,他叫张差,是蓟州人,至于其他情况,就一无所知了。
  这个结果虽然不好,却很合适,因为既然是个疯子,自然就能干疯子的事,他闯进皇宫打人的事情就有解释了,没有背景、没有指使,疯子嘛,也不认路,糊里糊涂到皇宫,糊里糊涂打了人,很好,很好。
  不错,不错,这事要放在其他朝代,皇帝一压,大臣一捧,也就结了。
  可惜,可惜,这是在明朝。
  这事刚出,消息就传开了,街头巷尾人人议论,朝廷大臣们更不用说,每天说来说去就是这事,而大家的看法也很一致:这事,就是郑贵妃干的。
  所谓舆论,就是群众的议论,随着议论的人越来越多,这事也压不下去了,于是万历亲自出马,吩咐三法司会审此案。
  说是三法司,其实只有刑部,审讯的人档次也不算高,尚书侍郎都没来,只是两个郎中(正厅级)。
  但这二位的水平,明显比刘御史要高,几番问下来,竟然把事情问清楚了。
  侦办案件,必须找到案件的关键,而这个案子的关键,不是谁干了,而是为什么干,也就是所谓的:动机。
  经过一番询问,张差说出了自己的动机:在此前不久,他家的柴草堆被人给烧了,他气不过,到地方衙门伸冤,地方不管,他就到京城来上访,结果无意中闯入了宫里,心里害怕,就随手打人,如此而已。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张差的说法,那就是扯淡。
  柴草被人烧了,就要到京城上访,这个说法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点:张差即使不是个疯子,也是个傻子。
  因为这实在不算个好理由,要换个人,怎么也得编一个房子烧光,恶霸鱼肉百姓的故事,大家才同情你。
  况且到京城告状的人多了去了,有几个能进宫,宫里那么大,怎么偏偏就到了太子的寝宫,您还一个劲地往里闯?
  对于这一点,审案的两位郎中心里自然有数,但领导意图他们更有数,这件事,只能往小了办。
  这两位郎中的名字,分别是胡士相、岳骏声,之所以提出他们的名字,是因为这两个人,绝非等闲之辈。
  于是在一番讨论之后,张差案件正式终结,犯人动机先不提,犯人结局是肯定的——死刑(也算杀人灭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