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414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日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现款,拒收信用卡,赊账免谈。
  李如松在朝鲜呆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白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高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的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一句话,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激情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点被砍了头,关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军大营,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日本交还朝鲜被俘王子官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
  沈惟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他认为,一切都将在自己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但他并不知道,所谓谈判和执行,那完全是两码事。
  在第一次谈判时,明军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压根儿不打算要真谈判,而这一次……,似乎也没这个打算。
  因为在战后,宋应昌曾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夫倭酋前后虽有乞贡之称,臣实假贡取事,原无真许之意。”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日本人是想谈和的,但我是忽悠他们的,您别当真。
  这就是说,明军从上到下,是万众一心,排除万难,要把忽悠进行到底了。
  但协议毕竟还是签了,签了就得执行,而接下来,李如松用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点:他除了会打仗,搞政治也是把好手。
  根据协议,明军要撤出朝鲜,但李如松纹丝不动,反而烧掉了日军的粮仓,端掉了对方的饭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