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143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个有勇气的人。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八日,兵部尚书于谦下达总动员令。
  【决战的信念】
  得知也先进军紫荆关后,于谦敏锐地判断出,这次也先的目标是京城。
  虽然现在京城内的士兵数量已经将近二十万,但毕竟作战经验不足,为以防万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征集士兵充任预备队。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毕,总计二十二万人。
  勉强够用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也先的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人,为什么城内有二十几万人还只是勉强够用呢?
  这是由具体情况决定的,绝不是于谦的能力不行,当年的朱文正能够以数万人马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是因为洪都城池不大,陈友谅虽然兵多,但在同一时间内无法全部展开,只有一批批地上,其实际攻击效果并不好。
  但现在于谦守卫的是京城,是大明王朝的首都,这是真正的大城市,并不是比较大的城市(比如铁岭)。
  也先攻击的目标是北京外城九门,此九门分别是:
  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
  这九门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二环到三环之间,当年的北京虽然远远比不上今天北京市的规模,但也是相当大的。
  简单做一个除法会发现,每个门的守卫兵力也就在二万人左右,而也先的兵力在单一攻击其中一门时是占据优势的。更大的问题在于,也先的士兵素质要强于明军,而且几乎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一旦打开缺口,就能够立刻集中兵力攻击。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单决定于人数,还有机动力。
  所以明军虽然在总的人数上占优,但平均到每个门的防守却是不折不扣的劣势。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
  这就是于谦所面临的形势,敌军十分强大,己方兵力虽然也不少,但并不占据优势,形势并不乐观,但与此同时,于谦也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位助手将帮助他完成防御北京的任务,并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并肩作战。
  当然了,于谦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位助手在八年后还会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致自己于死地。
  从战友到敌人,从朋友到对头,那位完成这一戏剧性转变的亲密助手,就是石亨。
  石亨,陕西渭南人,父亲就是武官,他承袭父业,也干了这一行,此人自幼好勇斗狠,极为骁勇,被称为正统第一勇将,与杨洪并称。
  据说在石亨年青时,一次去街上玩,被一个算命的盯上了,那位算命先生抓住他仔细端详,以极为惊讶的口气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如今太平盛世,你怎么会有封侯的面相!”
  且不说这个故事是真是假,算命先生有没有收费,但起码他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乱世方出英雄。
  话虽如此,但正统十四年七月身处阳和的石亨却绝对不能算是个英雄,因为那个时候,他正在逃跑。
  数万大军全部覆灭,主将被杀,也先的骑兵肆无忌惮地踩踏着明军的尸体,这一切的一切全部发生在石亨的眼前,可是他无能为力,因为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逃命。
  作为统兵的将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统领的军队被敌人歼灭,士兵被残杀、被俘虏,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对于一个武将而言,这是最大的侮辱和折磨。
  窝囊,真是窝囊啊。
  窝囊的石亨活着回来了,然而等待着他的并不是安慰和抚恤,由于他也是军队主将之一,根据军令,他要负领导责任。于是他被罢免职务,贬为事官。
  在他人生最为失意的时候,于谦帮助了他。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