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124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到了也先时期,由于需求量大,朝贡贸易剧增,本来一年只做一次生意,渐渐发展到一年数贡,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人,牲畜皮毛和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东西来换,由于皮毛数量过大,而手工业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明朝政府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现货供应。
  明朝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掉入了一个贸易陷阱,看似不懂贸易的蒙古部落实际上十分精明。他们选择这些牛羊作为贸易品是有着很深的考虑的,因为放牧牛羊对于这些游牧民族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放牧所需的人工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什么工作可干,自然也不需要统计误工费。而牛羊吃的是草,这些都是天然资源,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当年,草原沙漠化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牛羊养大后,直接送到明朝来交换东西,一头牛可以换到很多明朝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明朝的出口产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迟早会供不应求,这样下去,国家怎么得了。
  而也先也以自己统一蒙古的声威和武力为后盾,玩了几招阴招。
  他用劣质的马匹冒充好马,索要更高的价格,此外,他还改组了自己的使者队伍,在其中塞入了大量强盗小偷,搅扰沿途居民,到了后来,他派去的那几千人几乎就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抢劫的盗匪。
  蒙古部落的这一倾销行为让大明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满,某些大臣便有意搞点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蒙古肉制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个人推行这一政策最为积极,相信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人竟然是王振。
  王振本来就是个只顾自己,不管国家的人,他怎么会这么积极呢?
  原来在此之前,也先每次来做生意,都会给王振行贿,然而时间一长,也先把这茬给忘了。
  于是王大人突然之间愤怒起来,命令核实使者人数,然后一下子减去了应付金额的五分之四。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实,是个奸商,但人家毕竟还是讲信用的,牛羊还是送给你了,而王振却一下子成了外贸稽查员,竟然几乎全部没收,连发票也不给。
  也先被彻底激怒了。
  原本只是用武力威胁,在此基础上再干点奸商的勾当,无非是想捞点好处,然而这次被王振稽查队抓住了要害,狠狠地罚了一次款,也先血本无归。
  本来就跃跃欲试,想搞点名堂的也先终于坐不住了,这次的事情让他找到了借口,他擦亮刀剑,备好马匹,准备发动攻击。
  三十五年前,祖父马哈木就是被眼前的这个庞大帝国所击败,现在复仇的机会到了!
  第十四章 土木堡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