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94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莽没法,他赶在汉军抵达长安之前,率领群臣到南郊,在明堂、辟雍和九庙之间,向天陈说自己获得符命以称帝的来龙去脉,并作了一千多字的告天策书,向天摆明自己的功劳。长叹说:上天既然让我受命,何不消灭各地的叛贼?上天如果认为我犯了错,何不用雷霆劈死我?他顿足捶胸,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哭完后伏在地面上向天叩头。
  不仅自己要哭,臣民也要从早哭到晚,朝廷熬制了免费粥,哭完了可以吃一点再接着哭。而那些哭得好、哭得妙,能边哭边诵读策文的人都被拜为郎。据说有五千多人因此成为郎官,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场面还是相当盛大的。
  哭天,当然无法直接退兵,但这不能说完全荒唐,毕竟《左传》里确实记录着类似的事。在笃信天帝的时代,皇帝向天哭诉,也是向上天“请示汇报”,只要上天没有抛弃自己,那么再派出军队就一定能旗开得胜。
  哭完后,王莽把最后的军队也就是数万中军拿了出来,拜了九位将军,名号里都有“虎”字,总称“九虎”,每个虎将拨给四千钱以作激励。但王莽越发不信任别人,他曾委派四辅三公的七十二名属官为使者到各地传达赦令,结果他们一出长安就作鸟兽散,其中的大夫隗嚣跑到天水,马上起兵讨莽。有鉴于此,王莽就把九虎的妻子儿女都接到皇宫里“照顾”,作为人质。
  九虎们一看如此不得信任,又一看王莽在禁省里还藏着六十万斤黄金,却只得到四千钱,也都没了斗志。九虎在长安东北的华阴一带 14 迅速被邓晔击溃,中军精兵损失殆尽。
  此时,更始军已经赶到武关。邓、于二人开关迎接,和更始帝的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率领的西征军会合,大军开到长安城下。隗嚣从天水派来的军队从西部开过来,长安被各路所属不同的军队围困,成为一座孤城。
  王莽现在连南郊也去不了了,城里只有城门兵、越骑等部队。他大赦城中囚徒,每个人都发了武器,杀猪饮血为盟,让这些武装起来的囚徒们发誓,如果对新朝有二心,死后会遭报应。统率这支临时军队的是皇帝的岳父、宁始将军史谌。但这支军队一过了渭桥就四散逃走,一个人也没回来,不急于逃命的,反而用皇帝发给的武器把渭陵附近王莽妻子父祖城郊的坟墓都给掘了,棺材拖出来烧掉。
  巍巍赫赫的九庙、明堂、辟雍等宗法祭祀建筑群,被付之一炬。
  大火熊熊燃烧,照亮了长安城。
  笃信儒学之人,对宗庙的焚毁最为忌讳,对先人灵柩遗体的受辱最感痛苦。王莽在宫墙上见到大火把多年来制礼作乐的丰功伟绩烧成灰烬,该作何感想?
  他想的是守城门的士卒也不可信任,有人告诉他,这些士卒都是东方人。而敌人也多是从东方过来的。他信任越骑 15 ,就每个城门配一名校尉加六百越骑,以作最后的抵抗。
  作为圣王,皇帝决不会投降。
  十月 16 初一,经过激烈的保卫战,长安城东墙的春王门,也就是汉朝时期的宣平门被攻破。大司徒张邯正好在门内巡视督战,当场被杀。大司马王邑、王舜的儿子王巡、 恽带兵节节抵抗。到了这天的日暮时分,城内各官邸已经空无一人,大小官员各自逃亡。
  十月初二,城内有两个年轻人朱弟、张鱼,担心外兵进来抢劫或是屠城,就赶紧加入反莽的阵营。他们纠集了很多“首都青少年”,成群结队,纵火烧了皇宫的作室门,用斧子劈开敬法殿的小门,还大呼小叫,四处高喊:
  反虏王莽,何不出降? 17
  昨天还是皇帝,今天就成了反虏。王莽在宫中听到这些话,想必惊恐而伤痛。但最可怕的还是大火。大火很快烧到黄皇室主所住的承明殿,公主的身边应该还有人在,并在事后回忆了她的最后时刻:火势越来越大,那一刻终于到来,她的最后一句话是:
  何面目以见汉家! 18
  随即跳入火中而死。
  王莽可能并不知道他最爱的嫡女已经去世,在侍从的帮助下,他逃到宣室殿,这是王路堂的正室,仍然有不少大臣和侍从跟随着他。但火势继续蔓延,连前殿也没法待了。惊慌之中,他分明听见宫女们绝望地叫喊“怎么办!怎么办!”但他仍然不会投降,他大概会想起子路——“君子死而冠不免 ”,所以要穿戴好圣王的装扮:身着苍青泛红色的衣服,佩戴着天子玺绶,手中握着不知何人所献的“虞帝匕首”。当然,还带着他的威斗。
  皇帝忠诚的天文郎仍然恪守职责,在他身旁用“式盘”占卜时日。威斗和“式盘”可以结合起来用,就像传说中的“司南”,也是在方位盘上放置一个金属的勺子。皇帝坐在席子上威斗斗勺的位置,随着时辰推移,他把威斗的斗柄指向一个新的方位,以与天空中北斗斗柄的方位相一致,这意味着从这个方向来的汉军将会被自动消灭。他已经不再进食,大概也没有人送来饭菜,他很疲倦了,但仍然不会投降,他坚定地告诉身边的人:
  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19
  “天生德于予”, 这本是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被桓魋围困,险些被杀时告诫弟子的话。王莽自诩圣王,像孔子一样拥有天命,所以也绝不会被杀,眼前的困难也一定会过去。
  十月初三,天刚亮,身边剩下的大臣把皇帝连扶带架,从宣室殿前殿出发,向西出白虎门。王舜的儿子、和新公王揖在门外备好了车马,大驾向沧池的渐台奔去。渐台是二十多丈的高台,上有建筑,从岸边过去只有一条路。当年王莽获得汉朝传国玉玺,得意非凡,就在这座渐台上摆酒庆贺。现在,他怀抱符命、威斗,颤巍巍登上了渐台,只希望池水能够阻挡敌军。
  他毕竟也六十八岁了。
  他坐在台上的亭阁里休息,环顾四周,几乎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他看见追随者正陆陆续续汇集到这里,估算了一下,还有千余人。他可能会想起当年汉室禅让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多人追随汉帝,可见,自己确实有天命,人心并不思汉。
  他也会看看,那些在新朝享受了高官厚禄的人有谁在。他没有看见最宠信的崔发,崔发不可能投降,一定像张邯那样殉难了吧;他看见的,王氏子弟有大司马王邑和他的儿子、侍中王睦,还有王巡、王揖;重臣里,有一直跟随自己的 恽,有国师苗 ,有太傅唐尊,当年“十一公”里的王盛也在,他虽然只是卖饼出身,但真的是忠于自己啊!
  王莽应该没有看见,王睦本来已经换好衣服准备逃跑,被父亲王邑喝令回来。现在,父子二人、王巡、 恽在渐台下面带领残兵拿好弓箭,安排位置,准备死战;其他重臣则在台上陪着王莽。
  整整一个白天,王莽终于可以不受打扰,也不必奔逃。他注视着渐台之下的战斗,时不时听见有人呼喊:
  反虏王莽安在?
  但他并不觉得恐惧,因为他是“圣王”,圣王是无惧的。他只是不明白,自当安汉公至今二十多年,尊儒改制、顺天应变,一贯勤勉政务、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而且手握符命;但为什么登基之前就很顺利,登基之后越来越难,以致不可收拾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