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1 / 3)
于是,面见封疆大吏、推心置腹转告皇帝厚望的好事,委婉地劝德不配位的官员少些动作、自请贬职的开罪人的事,全落到了顾月霖身上。
顾月霖无所谓,落个好人缘儿固然是好,惹得谁背地里扎小人诅咒也再正常不过。
于是,官场对顾侯的评价出现了完全相悖的说法:有人说顾侯确然是风华无双的美男子,这也罢了,一言一行都令人如沐春风;有人说顾侯冷心冷情,口才全展现在不带脏字儿地骂人这事儿上了,不是一般的难相与。
这些都是正常的,皇帝听说了,哈哈大笑,后来又听说,顾侯性情暴躁狠辣,就有些纳闷儿了,随口跟李福说:
“这不是月霖剿匪的时候,那些悍匪说过的么?平时哪里就暴躁狠辣了?”他的奇才只是偶尔有些小脾气耍耍坏罢了。
李福转动脑筋,“奴才愚钝,不知原委,倒是听了些闲话:一些人降职牵扯的是非太多,后果比较严重,跟要了人半条命没区别。”心里则在想,杀人不见血,不正是顾侯如今最擅长的么?被他磋磨得恨不得上吊的那些人,怎么可能有好话?
皇帝释然一笑,“有分量的知道月霖是什么人就行了,其他的虾兵蟹将不用管,随他们去嚼舌根儿。”
李福也是打心底这么认为,笑着附和。
官场上人员的变动,自然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包括争储最有利的三位皇子,以及他们的亲友。
三位皇子绝对不会商议这种事,却极其默契地保持了一致的行径:平时缄默不语,遇到与自己相关的是非,赶紧面圣请罪,能舍不能舍的棋子,全都忍着肉疼舍了。
皇帝还是很满意的。既然想做帝王,就得深刻的明白:懂得取舍之道,是做帝王的根本之一。
皇子稳得住,如郑阁老一般的重臣却是没法儿稳住:门生旧部乃至子嗣的仕途受挫的事儿多了,证明的是举荐维护这类人的官员眼瞎心盲无能至极。
横竖得不着好,何不与那个过于年轻的顾阁老殊死一搏?
玩儿武的他们自然不行,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周业成,但耍笔杆子弹劾人是他们的长项。对,顾月霖最擅长这类事,但他们不是人多么,就不信他应付得过来。
岂料,顾月霖自来做不了他们眼中上道儿的人。
这一次,他不与任何人打笔墨官司,谁牵头对他群起攻之,他就将诸多确凿的证据送到皇帝面前,或是递交刑部、大理寺。
开什么玩笑?他爹可是月明楼宗主程放。月明楼发横财是真的,人脉眼线遍及官场更是真的,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们父子想弄死谁,易如反掌。
第一个遭殃的是次辅郑阁老。从跳着脚煽动亲友门生弹劾顾月霖,到他被皇帝亲自下令罢官流放,只用了半个月。
随后仍旧有不信邪的——这么说也不对,他们只是明白,怎么着都要倒霉,赌一赌弹劾顾月霖成事势在必行。
结果是都没成事,只内阁,少了次辅之后,沈阁老、杨阁老相继倒台。
顾月霖入阁时,内阁六个人,经了这么一场大戏之后,只剩下三个人。
皇帝和顾月霖、魏阁老商议之后,任命在两人之间的傅阁老为次辅,另提了三个人入阁。
值得一提的是,新入阁的三人的排位,都在顾月霖之后。
三个人完全没意见。
想当年,魏阁老一下子蹦到首辅的位置,凭的是外放多年累积的政绩,可不是资历。
如今那位过分年轻的顾阁老,只七年灾情期间立下的累累功绩,就已是魏运桥都要望尘莫及的,再加上连中三元的几百年不遇之事……
这人简直就是不给很多官员活路的煞星。
他们没那么想不开,他们很有自知之明。
朝堂大戏连台,魏琳琅瞧得畅快至极,但她也没闲着。
早在洛儿进锦衣卫之前,月霖就跟她说:“女子书院早就有了,教的却有半数是糟粕。何不开设真正对女子有益的书院?你若愿意,我出全部物资。” ↑返回顶部↑
顾月霖无所谓,落个好人缘儿固然是好,惹得谁背地里扎小人诅咒也再正常不过。
于是,官场对顾侯的评价出现了完全相悖的说法:有人说顾侯确然是风华无双的美男子,这也罢了,一言一行都令人如沐春风;有人说顾侯冷心冷情,口才全展现在不带脏字儿地骂人这事儿上了,不是一般的难相与。
这些都是正常的,皇帝听说了,哈哈大笑,后来又听说,顾侯性情暴躁狠辣,就有些纳闷儿了,随口跟李福说:
“这不是月霖剿匪的时候,那些悍匪说过的么?平时哪里就暴躁狠辣了?”他的奇才只是偶尔有些小脾气耍耍坏罢了。
李福转动脑筋,“奴才愚钝,不知原委,倒是听了些闲话:一些人降职牵扯的是非太多,后果比较严重,跟要了人半条命没区别。”心里则在想,杀人不见血,不正是顾侯如今最擅长的么?被他磋磨得恨不得上吊的那些人,怎么可能有好话?
皇帝释然一笑,“有分量的知道月霖是什么人就行了,其他的虾兵蟹将不用管,随他们去嚼舌根儿。”
李福也是打心底这么认为,笑着附和。
官场上人员的变动,自然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包括争储最有利的三位皇子,以及他们的亲友。
三位皇子绝对不会商议这种事,却极其默契地保持了一致的行径:平时缄默不语,遇到与自己相关的是非,赶紧面圣请罪,能舍不能舍的棋子,全都忍着肉疼舍了。
皇帝还是很满意的。既然想做帝王,就得深刻的明白:懂得取舍之道,是做帝王的根本之一。
皇子稳得住,如郑阁老一般的重臣却是没法儿稳住:门生旧部乃至子嗣的仕途受挫的事儿多了,证明的是举荐维护这类人的官员眼瞎心盲无能至极。
横竖得不着好,何不与那个过于年轻的顾阁老殊死一搏?
玩儿武的他们自然不行,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周业成,但耍笔杆子弹劾人是他们的长项。对,顾月霖最擅长这类事,但他们不是人多么,就不信他应付得过来。
岂料,顾月霖自来做不了他们眼中上道儿的人。
这一次,他不与任何人打笔墨官司,谁牵头对他群起攻之,他就将诸多确凿的证据送到皇帝面前,或是递交刑部、大理寺。
开什么玩笑?他爹可是月明楼宗主程放。月明楼发横财是真的,人脉眼线遍及官场更是真的,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们父子想弄死谁,易如反掌。
第一个遭殃的是次辅郑阁老。从跳着脚煽动亲友门生弹劾顾月霖,到他被皇帝亲自下令罢官流放,只用了半个月。
随后仍旧有不信邪的——这么说也不对,他们只是明白,怎么着都要倒霉,赌一赌弹劾顾月霖成事势在必行。
结果是都没成事,只内阁,少了次辅之后,沈阁老、杨阁老相继倒台。
顾月霖入阁时,内阁六个人,经了这么一场大戏之后,只剩下三个人。
皇帝和顾月霖、魏阁老商议之后,任命在两人之间的傅阁老为次辅,另提了三个人入阁。
值得一提的是,新入阁的三人的排位,都在顾月霖之后。
三个人完全没意见。
想当年,魏阁老一下子蹦到首辅的位置,凭的是外放多年累积的政绩,可不是资历。
如今那位过分年轻的顾阁老,只七年灾情期间立下的累累功绩,就已是魏运桥都要望尘莫及的,再加上连中三元的几百年不遇之事……
这人简直就是不给很多官员活路的煞星。
他们没那么想不开,他们很有自知之明。
朝堂大戏连台,魏琳琅瞧得畅快至极,但她也没闲着。
早在洛儿进锦衣卫之前,月霖就跟她说:“女子书院早就有了,教的却有半数是糟粕。何不开设真正对女子有益的书院?你若愿意,我出全部物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