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3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四、孝恭仁皇后
  [简介]
  孝恭仁皇后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原正黄旗包衣后抬正黄旗满洲乌雅氏,承恩公、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名玛琭5。顺治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生。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入宫。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第十一子胤禛,即世宗宪皇帝。其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十八年(1679年)已封为贵格格(贵人)。同年五月十七日,晋封为嫔级;十月十三日,册封为德嫔。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日,生第十四子允祚。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诏晋为德妃。同年十二月二十日,以侍郎额星格为使,册封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日,生第七女。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生第九女温宪固伦公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闰四月二十四日,生第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
  ——————————
  1杨珍:《康熙皇帝一家人》,第105—106页。
  2《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1,雍正元年九月庚辰条,《清实录》,第7册 ,第199—200页。
  3《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41,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己酉条,《清实录》,第5册 ,第552—553页。
  4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4页。
  5谨按,玛琭,满文写为“malu”,意为“酒瓶”“大瓶子”。
  正月初九日,生第二十三子多罗恂勤郡王允禵。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崩逝,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同年十二月初四日,诏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及封。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时崩,年六十四岁。由永和宫奉移至宁寿宫暂安。同年五月二十六日,奉移至景山寿皇殿暂安。八月,恭上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初一日,奉安景陵,升衬太庙、奉先殿。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慈纯两字。嘉庆四年五月,加上钦穆两字。
  [家族背景]
  孝恭仁皇后出身巴拜系乌雅氏,此系的祖先名为巴拜,世居哈达地方1。巴拜生有三子,第一子名为托和托齐,第二子名为屯布禄,第三子名为巴尔布达,他们都有后裔流传下来,形成庞大的后裔群体,是清代乌雅氏一姓之中最庞大也是最著名的一系。在巴拜曾孙辈一代,各支纷纷归入八旗,孝恭仁皇后之曾祖父额伯根便在其中,他是巴拜之曾孙,托和托齐之子图囊阿之第二子。
  关于额伯根家族入旗之后的职官以及所在旗分的情况,清代官书如《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书大多因循世宗的描述,称:“仁寿皇太后(孝恭仁皇后)曾祖额布根(额伯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佐领额参,乃仁寿皇太后之祖父也。历事三朝,军功懋著。”2这其实是对门第的夸大。乌雅氏在清代满洲姓氏中既不属于巨姓,也并非传统的国主、部长等领主阶层。额伯根入旗之后,其子名为额森,其名亦作“额参”,初任膳房总领3,后升至内大臣,曾经因军功获封世职。对于此世职,《八旗通志初集》里说是“牛录章京世职”,即骑都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说是“男爵加一骑都尉”。《八旗通志初集》又引世宗上谕说是“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即一等男。《乌雅氏族谱》则说是“授世管佐领……一子世袭云骑尉”4。但是,在两版《八旗通志》内,
  ————————————
  1谨按,《八旗通志初集》称世居叶赫地方。这种不同官书中所记载世居地的差异在满洲姓氏中并不罕见。
  2《八旗通志(初集)》卷151,第3831页。
  3谨按,膳房总领,满文作“budai da”,即《八旗通志(初集)》里说的“布达衣大”。乾隆之后改称为“尚膳正”。
  4谨按,《乌雅氏族谱》可能是混淆了“牛录章京”的意义。“牛录章京”既有“佐领”之意,也有“骑都尉”之意。
  均查询不到关于额森爵位或世管佐领的传承记录。《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此的解释是额森后来“缘事削职”。至于孝恭仁皇后之父名为威武,曾任护军参领,是八旗内的中级官员。
  由于膳房总领一职以及额森之子岳色所任司胙官一职均为典型的内务府系统职官,基本均由内务府旗人出任,所以学者多有怀疑孝恭仁皇后家族原为内务府包衣旗籍。1在雍正朝后,孝恭仁皇后的家族旗籍在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四佐领,远支同族则在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五佐领。其第十四佐领明确指出:“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2雍正元年孝恭仁皇后之胞兄弟白启在奏本中说:“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等因。于正月初三日具奏。”3明确提出新组建的第十四佐领来自阿萨纳佐领、正黄旗包衣佐领以及镶蓝旗包衣佐领。而孝恭仁皇后同族所在的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五佐领原本是否在此旗内,亦值得怀疑。此佐领在《钦定八旗通志》内记为“国初编立”,却只记有八任管理员4,十分不协调。加之,白启奏折内提及有“二等侍卫颜德”,“颜德”在《钦定八旗通志》内作“燕德”,是第三参领第十五佐领的第四任管理员。如果第三参领第十五佐领原本即在正黄旗满洲旗分之内,似乎不应称为“承恩之人”。
  目前,通过对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进行整理,已经发现孝恭仁皇后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的档案。在档案中,孝恭仁皇后被记为“多弼佐领三等侍卫威武推荐之女玛琭”。5所谓“多弼佐领”,即正黄旗包衣第三参领第二满洲佐领,由此可知孝恭仁皇后家族原本的确属于包衣旗籍,是正黄旗包衣佐
  ——————————
  1谨按,清代护军参领一职,有外八旗护军参领,也有包衣护军参领。根据《奏销档》记载,孝恭仁皇后之父威武所出任的即是包衣护军参领。
  2《钦定八旗通志》卷4,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点校本,第1册 ,第72—73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20页。
  4谨按,《钦定八旗通志》修撰于嘉庆元年,在当时,国初编立的佐领一般均有十余任甚至二十余任管理员。
  5《奏销档案》,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领下人1。后来,康熙三十年时,孝恭仁皇后的堂伯叔多弼以左副都御使的身份升任总管内务府大臣,萨穆哈一支可能即在此时抬出正黄旗包衣籍,改隶正黄旗满洲,形成第十五佐领,而额伯根一支仍在正黄旗包衣。至康熙末期或世宗初即位之时,孝恭仁皇后所出的十四阿哥允禵分府,正黄旗包衣旗籍的孝恭仁皇后族人全部或仅有一部分被允禵携带到其所封入的镶蓝旗,隶属镶蓝旗包衣旗籍,2即是白启在奏折内提到的“镶蓝旗包衣内太后之亲族”。而世宗在批复奏折时提到:“奉旨:该人等俱问大将军王,区别优劣,缮写绿头牌,与人一并引见具奏。”3此处之“大将军王”即是允禵,亦说明这部分镶蓝旗包衣是允禵属下。世宗即位之后,将孝恭仁皇后家族抬旗,除原属正黄旗包衣、镶蓝旗包衣旗籍者外,还加入了正黄旗第三参领第十二佐领4内的一部分孝恭仁皇后的远亲,形成第十四佐领。
  虽然目前已经确知孝恭仁皇后家族原本属于正黄旗包衣旗籍,但是这却并不代表着世宗称其家族“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就完全没有依据。孝恭仁皇后的堂伯叔多弼仕至副都御史、总管内务府大臣;远族堂伯叔祖萨马哈是顺治十二年进士,仕至工部尚书;远族堂伯叔达里瑚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远族堂伯叔新保仕至刑部侍郎。至于孝恭仁皇后之祖父额森仕至内大臣,父亲威武仕至护军参领,亦拥有中高级官员之门第。
  根据乌雅氏谱牒记载,额森娶妻瓜尔佳氏,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威武,仕至护军参领,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十二日去世。5第二子名为岳色,曾任司胙官,他在雍正初年还在世,作为世宗的外叔祖被恩封骑都尉爵位。威武娶妻塞和里氏,生有一个儿子和至少三个女儿。独子名为白启,在雍正朝承袭一等公爵位和世管佐领,仕至散秩大臣。三位女儿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