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太后、皇后金龙一等东珠
  皇贵妃金龙二等东珠
  贵妃、妃金龙三等东珠
  嫔金龙四等东珠
  (7)金约,口语和档案中称为“额箍”“头箍”“发箍”,其形制为一个圆箍形,上有装饰,后部有垂下来的珠串、缎带。
  表3-12清朝后宫主位金约制度
  身份装饰垂珠
  皇太后、皇后镂金云十三,各饰东珠一,间青金石金衔绿松石结,珠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结东珠珍珠各八,缀珊瑚
  皇贵妃、贵妃镂金云十二,各饰东珠一,间珊瑚金衔绿松石结,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结东珠珍珠各六,缀珊瑚
  妃镂金云十一,各饰东珠一,间青金石金衔绿松石结,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结东珠珍珠各六,缀珊瑚
  ——————————
  1谨按,乾隆朝《大清会典》卷30中,“蜜珀”皆作“琥珀”,“金黄”皆作“柘黄”。
  (续表)
  身份装饰垂珠
  嫔镂金云八,各饰东珠一,间青金石金衔绿松石结,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结东珠珍珠各四,缀珊瑚
  (8)领约,口语和档案中称为“项圈”,其形制为偻金的圆环形状,有开合式的活口,环上镶嵌宝石,活口处垂下两条绦。
  表3-13清朝后宫主位领约制度
  身份装饰绦色
  皇太后、皇后东珠十一,间以珊瑚明黄
  皇贵妃东珠七,间以珊瑚明黄
  贵妃、妃、嫔东珠七,间以珊瑚金黄
  (9)采帨,又作“彩帨”,口语和档案中称为“手巾”“拴扮手巾”。其形制为一条长条形丝绸,绣有花纹,上窄下宽,上端拴金属环或玉环作为连接,并垂下数条小挂坠,均系上各类宝石坠角,末端呈尖锐状。后宫主位在穿着朝服时,一般将采帨佩戴在朝服褂的第二颗纽扣上。
  表3-14清朝后宫主位采帨制度
  身份颜色纹饰绦色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绿色五谷丰登明黄
  贵妃绿色五谷丰登金黄
  妃绿色云芝瑞草金黄
  嫔绿色无金黄
  (10)吉服。清代文献中也称为“嘉服”“盛服”“彩服”“花衣”。又因为其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吉服袍被称为“龙袍”“蟒袍”,故而这两个词也常作为吉服的代表。主要用于一般的喜庆仪式、典礼以及祭祀上,其使用场合的重要程度仅次于朝服。在清代后宫之中,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六种位分的后宫主位拥有自己等级的官定吉服。一套标准的女吉服,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吉服冠、吉服袍、补褂、朝珠、朝靴或便靴或高底鞋,同时搭配耳饰,即:头戴吉服冠,内穿吉服袍、外穿补褂,颈挂一盘朝珠,下穿朝靴或便靴或高底鞋。另外,根据民间的使用情况而言,吉服冠可以替换为钿子,装饰物也可以加用领约、采悦等,相对于朝服而言略显自由一些。
  吉服冠只有冬季一款,只有金质的小底座,上衔一颗正圆的顶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