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圣祖册封佟佳氏为贵妃(慤惠皇贵妃),同时册封了和嫔(惇怡皇贵妃)和良嫔(良妃)两位嫔。1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又册封了宣妃、和妃(惇怡皇贵妃)、成妃三位妃,以及定嫔、密嫔(顺懿密妃)、勤嫔(纯裕勤妃)三位嫔,2形成了康熙朝后宫的第四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内,后宫位分等级没有再发生大的变化。在嘉庆元年(1796年),朝廷曾经调查康、雍、乾三朝宫分用度,对于康熙朝的宫分用度,内务府呈报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宫分。其底本名为《呈报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宫毓庆宫贵妃妃嫔等人数清单》,内记为:
  康熙四十六年
  乾清宫主位
  贵妃
  惠妃、宜妃、德妃、荣妃四位
  端嫔、和嫔、良嫔三位
  苏贵人、仙贵人、尹贵人三位
  布常在、牛常在、查常在、尧常在、新常在五位
  大答应十人
  ——————————
  1《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01,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丁巳条,《清实录》,第6册 ,第65页。
  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82,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辛未条,《清实录》,第6册 ,第760页。
  景阳宫主位
  大答应四十七人
  小答应四十人
  家下跟来小答应四十二人
  毓庆宫主位
  妃一位
  嫔一位
  贵人一位
  大答应七人
  小答应十人
  家下跟来小答应十二人
  女子一百十三人
  三宫共三百人1
  而最终呈报上去的版名为《呈报遵查康熙四十六年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十年五十三年六十年宫分银数清单》,其中提及:“遵旨查得: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宫主位十六位、大答应十人。”2从排列的方式和称谓来看,“使唤大女子”(ukirasara amlbakasi sargan juse)改称为“大答应”,其应该是后来后宫主位之一级“答应”的由来。但是,亦应注意的是,当时“大答应”的身份界定还比较模糊。同档案内显示,宫中一共有“大答应”六十一位,其中乾清宫位下十人、景阳宫位下四十七人,毓庆宫位下七人。目前研究认为,所谓“乾清宫”指代的是当时的皇帝圣祖康熙帝无疑,“毓庆宫”指代的是当时的大子允礽,至于“景阳宫”为东六宫之一,有可能指代的是东西六宫主位位下有相当身份的使女。如果确系如此,那么前两者分别是圣祖康熙帝以及太子允祝的妾室,而后者则只是身份较高之使女,凸显出“大答应”一词既可以称呼低级后宫主位,亦可以称呼高级使女,这也与康熙年间曾有上谕指出“女子等在宫内答应”3的形容相呼应。
  ——————————
  1《呈报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宫毓庆宫贵妃妃嫔等人数清单》,嘉庆元年,档案号:04-01-14-0015-0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呈报遵查康熙四十六年班正十三年乾隆二十年五十三年六十年宫分银数清单》,嘉庆元年,档案号:05-0462-0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