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1150节(2 / 4)
与其编造谎言,强调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上天,自己把自己都忽悠了。
还不如办好自己的事情。若不然过不下去了,谁会无缘无故起来造反呢?
一众亲信,对此心悦诚服。
元载又询问国号之事。
方清起于汴州,遂有天下。国号可为“汴”,或者为以睢阳为中心的“梁”也行,还可以叫“魏”。
当然了,方有德是自沙州敦煌而来的,国号为“凉”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方重勇却说:
“为官为政,治理国家,总是讲究一个政治清明,爱民如子。
所谓清如水,明如镜也。
国号或为大清,或为大明,以示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的想法可以传达到中枢。你们认为是叫大清好,还是叫大明好?”
很显然,方官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抛出两个选项让亲信们参详参详。
国号一般都是以开国皇帝起家的地方为准,但也有例外,比如南陈便是取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的陈姓,当然了,也不能排除是春秋时期的陈国。
只不过那个地方在河南周口,与陈霸先的家乡浙江吴兴离得很远。所以基本上可以确认,陈霸先就是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国号。
新朝国号为“方”亦是可行,只是这大清或者大明,确实是有点标新立异了。
然而元载却带头站出来支持方重勇的想法,说大清或者大明这两个国号都很好,从名字上就看得出朝廷希望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大明的国号应该比大清更好一点。
方重勇顿时感觉很好奇,询问缘由。元载继续说道:“明者,日月也。日月之下,皆为王土,大吉!”
这个角度很是刁钻,而众人转念一想,又觉得元载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清不能说明什么,但日月之下皆为王土,就太应景了!
唯有方重勇笑而不语,只是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众人定国号为“明”,即日起方重勇登基**,大赦天下并尊方有德为“明高祖”,封王韫秀为皇后,家中妻妾都有封赏,俱有名分。
由于家中女眷太少,元载又建议选民间秀女以充实后宫,方重勇再三权衡之后,不得不采纳在这个时代,无论怎么看都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建议。
河北、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对于官府“换牌子”的事情完全无感,他们本身也不是李唐王朝强盛时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当方清登基**,改国号为大明的消息传到关中以后,当地的李氏宗室残余,就立刻起兵造反了。
汴州也不平静,一些搬迁到这里的李唐宗室蠢蠢欲动,包括他们的亲家,某些关中天龙人家族,也是在密谋政变。
只不过,人一多嘴就杂,更是有不少人刚刚听到密谋,马上就去汴梁城内的朝廷衙门告密。这些阴谋政变还没开始,就已经闹得满城风雨。
毕竟,所谓的名分大义不能当饭吃,方清和当初的汴州朝廷没有做什么倒行逆施的坏事,反倒是均田,发盐引,减商税,开工坊,请科举进士给百姓免费认字,干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又收复了关中与河西,还打跑了吐蕃人。
平时这些事情不会有多少人夸赞,一到关键时刻,民心向背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
即便是颜真卿和颜杲卿,也没有参与到这些事情当中,而是选择了老老实实的闭门闲居,辞了官不再过问政务。
方重勇将这件事全权交给了侦缉司的司长卢迈处理,可以专断独行,处理完以后再上报,不必事事请示。 ↑返回顶部↑
还不如办好自己的事情。若不然过不下去了,谁会无缘无故起来造反呢?
一众亲信,对此心悦诚服。
元载又询问国号之事。
方清起于汴州,遂有天下。国号可为“汴”,或者为以睢阳为中心的“梁”也行,还可以叫“魏”。
当然了,方有德是自沙州敦煌而来的,国号为“凉”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方重勇却说:
“为官为政,治理国家,总是讲究一个政治清明,爱民如子。
所谓清如水,明如镜也。
国号或为大清,或为大明,以示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的想法可以传达到中枢。你们认为是叫大清好,还是叫大明好?”
很显然,方官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抛出两个选项让亲信们参详参详。
国号一般都是以开国皇帝起家的地方为准,但也有例外,比如南陈便是取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的陈姓,当然了,也不能排除是春秋时期的陈国。
只不过那个地方在河南周口,与陈霸先的家乡浙江吴兴离得很远。所以基本上可以确认,陈霸先就是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国号。
新朝国号为“方”亦是可行,只是这大清或者大明,确实是有点标新立异了。
然而元载却带头站出来支持方重勇的想法,说大清或者大明这两个国号都很好,从名字上就看得出朝廷希望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大明的国号应该比大清更好一点。
方重勇顿时感觉很好奇,询问缘由。元载继续说道:“明者,日月也。日月之下,皆为王土,大吉!”
这个角度很是刁钻,而众人转念一想,又觉得元载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清不能说明什么,但日月之下皆为王土,就太应景了!
唯有方重勇笑而不语,只是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众人定国号为“明”,即日起方重勇登基**,大赦天下并尊方有德为“明高祖”,封王韫秀为皇后,家中妻妾都有封赏,俱有名分。
由于家中女眷太少,元载又建议选民间秀女以充实后宫,方重勇再三权衡之后,不得不采纳在这个时代,无论怎么看都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建议。
河北、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对于官府“换牌子”的事情完全无感,他们本身也不是李唐王朝强盛时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当方清登基**,改国号为大明的消息传到关中以后,当地的李氏宗室残余,就立刻起兵造反了。
汴州也不平静,一些搬迁到这里的李唐宗室蠢蠢欲动,包括他们的亲家,某些关中天龙人家族,也是在密谋政变。
只不过,人一多嘴就杂,更是有不少人刚刚听到密谋,马上就去汴梁城内的朝廷衙门告密。这些阴谋政变还没开始,就已经闹得满城风雨。
毕竟,所谓的名分大义不能当饭吃,方清和当初的汴州朝廷没有做什么倒行逆施的坏事,反倒是均田,发盐引,减商税,开工坊,请科举进士给百姓免费认字,干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又收复了关中与河西,还打跑了吐蕃人。
平时这些事情不会有多少人夸赞,一到关键时刻,民心向背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
即便是颜真卿和颜杲卿,也没有参与到这些事情当中,而是选择了老老实实的闭门闲居,辞了官不再过问政务。
方重勇将这件事全权交给了侦缉司的司长卢迈处理,可以专断独行,处理完以后再上报,不必事事请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