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7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肯定要安排好啊。
  长安百官的办公经费,皇宫的用度,维护驿站,修路,建造漕船,疏通运河,赈灾,治理黄河水患,治理蝗灾。
  这些事项,哪一个是不要花钱?
  主要问题在于,银枪孝节军是一支新编练的军队,又属于圣人的私军。所以朝廷对其没有特别安排,也不算是出人意料。
  毕竟,银枪孝节军士卒的花名册,都在兴庆宫而不在兵部,你让议政堂和六部衙门怎么安排呢?他们事先连这支军队有多大编制都不知道!
  总之,李适之认为,这件事,就应该是银枪孝节军的将士们忍耐一下。要不然,朝廷从哪里去弄钱呢?
  那不还是得要再多加几个苛捐杂税,才能满足要求?
  很多事情不能细说,一旦细说,那就是大家都觉得自己有道理。
  “下官拜见右相。”
  方重勇看到李适之正端着酒杯发呆,恭敬行礼道。
  “好说好说,坐吧,不必拘礼。”
  李适之叫下仆搬了个软垫铺在地上,让方重勇跪坐到自己对面。
  “方军使不在武功县,反而来长安,应该是为了银枪孝节军封赏的事情吧?”
  李适之笑呵呵的说道,没有摆什么官架子,看上去很是随和。
  当然了,如果方重勇没有提前看到江无烟带来的信,那么说不定还真会以为李适之这个人很好说话。
  “回右相,下官正是为此而来的。
  朝廷封赏的消息至今未出,又不让银枪孝节军归建,这不合常理。如今军中人心浮动,某这个军使,也是想知道其中究竟有什么意外。
  希望右相不吝解惑。”
  方重勇很是客气的说道,但是绵里藏针,细品一下,这番话很不好接!
  李适之性格粗鄙,不是那么精细的文人,也懒得跟方重勇绕弯子。
  他直接叹息道:“只因为朝廷无钱封赏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本相其实也已经准备好了封赏方案,暂时还未下发而已。”
  李适之从怀里掏出一张信纸,将其递给方重勇。
  上面写得也很简单。
  当初方重勇报功的时候,本身就防着朝廷用交子糊弄人。所以直接写明了,多少战功兑换多少粮食,兑换多少布匹。
  要求都转化成了实物下发。
  所以李适之对户部的要求也很简单,把方重勇报的单子取三成,砍掉七成,再按“官方定价”,折算成交子。
  砍掉的七成,按照以前的老规矩,兑换成勋官爵位。朝廷有一套成熟且运行多年的兑换方法。
  然后详细拟一个奖励文书出来,走完政务程序后,送到银枪孝节军大营即可。
  这样,便给这次发赏披上了合法性外衣,一切都是符合规矩的。
  也没人要求,说功勋都要兑换成财帛粮食啊!以功勋换爵位,本身就是老规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