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明宗眉心一跳。
  明宗登基三年,正值弱冠,苦于年轻,气量暂且不足,面对圣主游刃有余的把控,本能生出危机感。
  君王一旦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无论是否错觉,都会第一时间动用权势平反差异,营造执掌生杀的威严,来震慑群臣使其臣服。
  可明宗此时还无法将歌沉莲视为威胁,他礼节端正,眼睛干净,温顺的像头鹿。
  年轻的君王思虑片刻,总觉得圣主话里有话,沉吟片刻,他道“没有所谓对错,以主观闭目塞听一意孤行,才能达到孤所求的治世目的?倘若,至此结果是恶果,孤又当如何?”
  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历代君王都有一个共同目标。
  有人能为自己减轻负重,承担压力的同时,更不会动摇帝王的绝对权利。
  相国是个讨嫌的职位,究其原因那是大权在握。
  奏疏意见写完,君王接纳谏言后结果不尽人意,那是君王选择失误,没听导致失误,就是一意孤行不纳谏。
  身为君王,你不能发火怪罪,还要老实倾听意见,还有被逼着承认错误的风险。
  最好中间有个权势不那么大,能调和直面相国压力,还能承担一下结果。错了是别人审查不利,对了是自己决策正确,既不能分流帝王之权,又能解决负重,决断权仍然尽在掌握。
  圣莲道本来很好的承担中间这一环节,成为历代君王核心寄予希望的舒适地带。
  可这位年轻富有智慧,却略显急躁的君王,早在初登宝座,便将净水国师请出朝政,将这个环节早早刨除了去。
  这不怪明宗动机愚笨,实在是因为,他上位仓促,没有经过君王系统教育。
  明宗当年是位皇子,并非皇太子。
  太子病故后,唯他年岁合量,不得已将他推上高位,新任东宫。
  东宫大院还没混熟,紧接着皇帝驾崩,又是仓促登基。
  接连变故,加之初登宝座,尚在少年的君王,压力骤增间,害了场大病。
  明宗年纪轻轻,日日营养搭配均衡,活动适宜,吃喝拉撒都有人检验,多方面判断身体机能,能有什么大不了要死的毛病?
  国师相国整日在他耳边宣讲,两者之间又互看不上眼,给少年君王灌输截然相反教育理念,导致执政压力过大,面对期望甚高,重任排山倒海,逼得他恨不能自戕谢罪。
  相国是朝中重臣,为人刚正不阿,常常斥的他羞愧难得,可国师出自圣莲道,也受四方拥戴。
  身为君王,反受其制,何其憋屈。
  御医又说他没病,又是调理膳食,又是开坛祭天,哪怕他吃不下喝不尽,看见字都想烧书,只要在喘气,都得被这群人逼着早晚批奏折,营造出一副爱国利民好形象。
  少年明宗,浅浅尝到万人之上权利滋味,试图努力进行适应,可实在是没有经过系统严格培训环节,很难第一时间掌管全局,压力过载。
  直到身为天下人的圣主,以祈愿为名,亲至御宫。
  净水国师,乃国教长老,他能够指导太子,也将圣主一手带大,明宗跟前一任太子老哥都没什么话好说,却与圣主交成了好友。
  此人身行作语不似凡人,深言浅语,便能引他主动透露心结。
  明宗对相国,最多是嫌其严肃古板,又唠叨琐碎。
  当朝治国理政多年,相国与这位年轻的君王之间,正同老师之于学生,他把举国希望寄托与明宗,期盼他立刻成长为一国明君。
  于是拼命灌输学识,总想让他卷卷满分,处处不许疏漏,压力过载后,导致师徒关系僵硬,明宗现在看到上年纪爱说教的老头子便心生厌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