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无他,没人想成为背景板里的衬托。不在一起演戏,至少还能骗骗观众,骗骗自己。
  潘泽永说会开除演员,他当然也允许演员在开机的第一周退出。他本来就不是什么喜欢为难人的人。至于那些留下来的坑,有人守着呢。
  别忘了,《少年之死》可是有过话剧版本的。虽然剧情不一样,但是故事核心相同。那些上台表演过的原话剧演员们只是因为资历不够而做了备选,现在有人退出,潘泽永和武晨远巴不得顺水推舟用自己人上位。
  面对余寻光的气场全开,有些人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有些人浑身是胆觉得自己遇到了大机会。那几个顶上来的年轻演员都是毕业不到两三年的新人,他们充满了冲劲,仿佛就是那群不惧生死的少年们的现实版本。能够和如今圈内顶尖男演员合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他们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因为胆怯而逃避?
  他们一进组就黏上了余寻光。余寻光上戏,他们在旁边观摩;余寻光下戏,他们准备好问题请教。武晨远有时都觉得他们烦人,嫌弃他们吵,聒噪,还毒舌地吐槽他们:“就硬舔。”
  他绝对不承认自己是嫉妒。
  武晨远现在年纪也大了,这种撒娇弄乖的事他是不屑于做的!
  大家都是在一起工作了几年的人了,熟人才开这种玩笑。面对武晨远的嘴脸,他们也不客气,“还不是我们和师兄亲,师兄看我们懂事,也愿意惯着我们。”
  呸,不要脸,还师兄呢!懂事个屁!气得武晨远的白眼翻的比见凌爽时还要频繁。
  《少年之死》是一个所有演员论起来,都能喊“师兄”“师弟”的剧组。
  左国明有一次都跟余寻光感慨,“好久没有在这种氛围的剧组里拍过戏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娱乐圈,演员有选秀出身的,资本硬捧出来的,导演编剧摄影多的是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钻出来的。一个剧组拉起来,不说工作人员之间认不认识,有些的甚至连大名都没听过。在草台班子的大势所趋之下,怕是只有央视才有这种全专业组。
  余寻光听到这些话也不悲观,甚至安慰前辈,“总会越来越好的。”
  娱乐圈在接受,在改变,等到大浪淘沙,金子一定能被看到的。
  余寻光一直认为,最终选择的权利还是握在观众手里。别说冰箱会不会制冷,影像艺术需要的是鉴赏力,在信息大爆炸的前提条件下,阅片无数的观众还能不知道哪些剧和电影是真的好看,哪些作品的盛名假得可怕吗?
  在良好的氛围之下,《少年之死》的拍摄一天比一天稳定。
  《少年之死》除了讲阶级、反抗之外,也有年长者对年轻人的不信任与轻视。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左国明饰演的校长和兰玉修集中爆发的那一场戏。
  兰玉修最开始用言语刺激苗连凯只是觉得他吵闹,也是出于不想再看到他高高在上的恶劣心理才“教训”他。他是在苗连凯归服于他之后才想到,原来有些路还能这么走。
  在这种全国混乱的战争中,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知识分子和工农阶级的矛盾,甚至有些文艺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理想不一,理念不一,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
  如果,如果能把大家的力量团结起来。
  兰玉修梦想见到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看出他想法的校长却觉得他天真。
  “那么多的人,从来没有人做到过的事,你怎么敢想,怎么敢去做的。”
  校长是慈祥的,他能接受收到战争波及的长青学院的学生,无可否认他是一个好人。
  可他也是迂腐的。
  他认为规矩就是规矩,是不能够更改的。
  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稳定,所以他也没有强行要求过问英学院的孩子和长青学院的孩子融合。
  兰玉修在和他谈话时,深刻而又直接道:“您虽然没有像苗连凯那样直接说出来,但是大家都知道,您同样也看不起长青学院的学生。”
  校长觉得这十分荒谬,“怎么会?”
  兰玉修拿出证据,“您否定了他们会获得比问英学院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未来的可能,不是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