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2 / 3)
……
“来访申请?”
沈清和从铺了厚厚褥子的躺椅上坐起来。
“谁来?”
待来人细细说清楚了,他才若有所思说:“哦——百丈书院的啊。”
他记得百丈书院,从前还在丘泉时,来了个带学生的美术老师,他就是百丈书院的。叫什么,对了,谭萍。最后怎么了来着,好像记得是哭了一场。
从前想开设艺术专业,但没那个条件,书院里的学生还没脱离柴米油盐呢,讲不了高雅的阳春白雪。现在背靠魏家,又招了一批不愁生计的学生,正是谭萍老师可以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的时候啊。
沈清和一脚蹬在地上,一脚盘在膝上,摇椅上上下下地晃。
特聘老师,还能省个编制名额,作为老师肯定要为书院做一点贡献,如果能办个画展,一来能给书院加点热度,二来还能收点门票钱——书院里的学生凭学生证半价好了,算学生福利。要是多造点势,宣传出去,还能作为名士网红打卡点,顺便再开个艺术交流会,论坛讲座什么的,为本地文旅拉动点gdp,一箭三雕,好处多多啊。
“本来呢,书院还没有到对外开放的阶段,不过既然是老熟人了,那给他们走个后门吧!”
沈清和一拍手,在什么地方教书不是教,这人得挖。
第69章
“老师, 就是这里,清北书院。”
谭萍微微躬身,对着身边一位白发老者说道。
老者佝偻着背, 手持拐棍,学生对他说话时还要弯着身子, 一头鹤发,脸颊上带有熏红, 看着像是画里慈祥的老寿星——熟识他的人却不会这样认为——宝山老人,是当世不出的大家, 出教百丈书院前, 曾在御史台当过刀笔吏, 下骂诸臣, 上责皇帝, 言辞犀利如刀, 先皇看重他在文坛身份地位, 没有发作。几年后退仕, 上流世家纷纷相邀,宝山老人谁也没应, 只凭与旧友的交情,在百丈书院当了个老师。
说是老师, 却也很少出面亲自教书, 在书院更像根定海神针。
如今出山,还是因为得意弟子回来, 难得向他大赞这什么清北书院, 说是教风独特,连个小童都见识斐然,斗倒了他们师生, 才叫宝山老人起了兴致,垂垂老矣也要涉水来瞧瞧。
一路舟车劳顿,宝山老人脚一沾地,就被弟子搀着围着。不说别的,清北书院的正门修的着实是气派,同行的学生有当年在苍州丘泉郡游览过的,更是被这别开生面的新气象一惊。
宝山老人眯眼看着门匾,“萧家那离经叛道的种,还想着沾沾文气,办个书院,里头得出多少笑话。”
当年在京都,他就觉得三公主是个癫狂的,上奏弹劾过多次,她生的那个女儿更是青出于蓝,他都不想说。
看到正门口那模模糊糊的铜色人形造像,一手拿衡器,一手似乎还竖着大拇指,离经叛道,更是扎眼,便侧头问弟子:“那是谁?”
学生回来报:“是平云郡主。”
几人面面相觑。
铁嘴钢牙的宝山老人都一时无言,他就知道对这她不该有什么期待。
他扯了扯嘴角,“只听说死了才做俑,还没见过活人塑像,小丫头片子。”
“书院清净之地,偏设在闹市,门口还有乞丐,像什么样子!”
他用桃木杖重重在地上杵了杵,模模糊糊被吵醒的朝出客抓抓头发,从草席上起身,迷茫地看着这一行人。
“啊?”
他指了指自己。
“乞丐,在说我吗?” ↑返回顶部↑
“来访申请?”
沈清和从铺了厚厚褥子的躺椅上坐起来。
“谁来?”
待来人细细说清楚了,他才若有所思说:“哦——百丈书院的啊。”
他记得百丈书院,从前还在丘泉时,来了个带学生的美术老师,他就是百丈书院的。叫什么,对了,谭萍。最后怎么了来着,好像记得是哭了一场。
从前想开设艺术专业,但没那个条件,书院里的学生还没脱离柴米油盐呢,讲不了高雅的阳春白雪。现在背靠魏家,又招了一批不愁生计的学生,正是谭萍老师可以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的时候啊。
沈清和一脚蹬在地上,一脚盘在膝上,摇椅上上下下地晃。
特聘老师,还能省个编制名额,作为老师肯定要为书院做一点贡献,如果能办个画展,一来能给书院加点热度,二来还能收点门票钱——书院里的学生凭学生证半价好了,算学生福利。要是多造点势,宣传出去,还能作为名士网红打卡点,顺便再开个艺术交流会,论坛讲座什么的,为本地文旅拉动点gdp,一箭三雕,好处多多啊。
“本来呢,书院还没有到对外开放的阶段,不过既然是老熟人了,那给他们走个后门吧!”
沈清和一拍手,在什么地方教书不是教,这人得挖。
第69章
“老师, 就是这里,清北书院。”
谭萍微微躬身,对着身边一位白发老者说道。
老者佝偻着背, 手持拐棍,学生对他说话时还要弯着身子, 一头鹤发,脸颊上带有熏红, 看着像是画里慈祥的老寿星——熟识他的人却不会这样认为——宝山老人,是当世不出的大家, 出教百丈书院前, 曾在御史台当过刀笔吏, 下骂诸臣, 上责皇帝, 言辞犀利如刀, 先皇看重他在文坛身份地位, 没有发作。几年后退仕, 上流世家纷纷相邀,宝山老人谁也没应, 只凭与旧友的交情,在百丈书院当了个老师。
说是老师, 却也很少出面亲自教书, 在书院更像根定海神针。
如今出山,还是因为得意弟子回来, 难得向他大赞这什么清北书院, 说是教风独特,连个小童都见识斐然,斗倒了他们师生, 才叫宝山老人起了兴致,垂垂老矣也要涉水来瞧瞧。
一路舟车劳顿,宝山老人脚一沾地,就被弟子搀着围着。不说别的,清北书院的正门修的着实是气派,同行的学生有当年在苍州丘泉郡游览过的,更是被这别开生面的新气象一惊。
宝山老人眯眼看着门匾,“萧家那离经叛道的种,还想着沾沾文气,办个书院,里头得出多少笑话。”
当年在京都,他就觉得三公主是个癫狂的,上奏弹劾过多次,她生的那个女儿更是青出于蓝,他都不想说。
看到正门口那模模糊糊的铜色人形造像,一手拿衡器,一手似乎还竖着大拇指,离经叛道,更是扎眼,便侧头问弟子:“那是谁?”
学生回来报:“是平云郡主。”
几人面面相觑。
铁嘴钢牙的宝山老人都一时无言,他就知道对这她不该有什么期待。
他扯了扯嘴角,“只听说死了才做俑,还没见过活人塑像,小丫头片子。”
“书院清净之地,偏设在闹市,门口还有乞丐,像什么样子!”
他用桃木杖重重在地上杵了杵,模模糊糊被吵醒的朝出客抓抓头发,从草席上起身,迷茫地看着这一行人。
“啊?”
他指了指自己。
“乞丐,在说我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