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巫山外传·任飘摇(10)(1 / 2)
这一次宴后不久,金人答应放还韦太妃,定于泗州交接。
官家生母还朝,是一件大喜事。专为奉养韦太妃的显仁宫,加快了进程,终于赶在太妃还朝之前完工。而韦太妃——哦,现在是显仁太后,官家已在接到消息次日便已遥尊太妃为太后——也在中秋佳节之前到了临安。
母子相见,持手悲泣许久,方才稍稍平静下来,诉了别后之情。说起官家元妃邢氏早已病逝之事,少不得又要相对痛哭一回。
待到房内泣声渐息,吴贵妃在门外禀道,后宫嫔妃、两位皇子与福国长公主都在正殿中等候拜见太后,请示太后是现在接见,还是休养几日再见。
吴贵妃这种自然地视太后为六宫之主的恭敬态度,让官家很是满意,他转过头来想要问太后意下如何,却见太后愕然问道:“哪个福国长公主?”
官家答道:“就是柔福啊。”
太后正色说道:“柔福在北地时,与我同卧同起,病死之后,也是由我收骨敛葬,这个柔福,究竟从何而来?”
官家怔了一怔:“当初柔福归来时,说起宫中旧事,都对得上,那些旧宫人也都指认为真……”
太后打断了他的话:“难道我亲手葬的那个柔福,反倒是假?”
母子俩对视良久,太后神情严肃,官家犹豫不决,终究还是在太后的直视之下,吩咐吴贵妃去传旨,太后要先召见福国长公主,将她带到偏殿去看管起来,不可惊动其他人。
太后皱皱眉,终究还是没有说什么。
官家低声道:“总得有个由头。不能让母后出头做恶人。”
福国长公主初次晋见太后,不幸旧病复发,暂住宫中养病。半个月后,因为宋金和议已成、边界看守松懈,逃回不少在靖康之变中被掳走的官员。其中一名曾经任职内廷的医官徐中立,冒死向官家进言,柔福在北地曾下嫁于其子徐还,后不幸病逝。如今临安城中这位福国长公主,一定是假冒的。
立刻又有人站出来说,柔福当初还朝之时,便有疑问:为何如许大脚?被柔福哭诉道日日跋涉、不得安宁,脚安得不大?因此蒙混了过去。现在想来,柔福必是假冒,才生得一双大脚。
关于柔福为假冒的证据越来越多,福国长公主也从显仁宫偏殿移到了处置犯罪宫人的掖庭冷宫之中。临安市井之间传闻纷纭,御史台和大理寺却诡异地保持沉默。
温奇对那位性情柔顺、举止优雅、态度和蔼的长公主很有好感,听了这些传闻,不免好奇地跑去问苏苏。
苏苏果然很干脆利落地告诉他:“长公主当然是真的柔福。”
温奇不解地道:“那为什么……”
苏苏鄙夷地看他一眼:“这都不懂,太后容不下柔福。”
看看仍是一脸不解的温奇,苏苏只好仔细为他解释:太后在北方的时候,曾与其他后妃帝姬一道被金人关入洗衣院,此后又被金人纳为姬妾,生了两个儿子,后来还是得了新嫁夫君的庇护,才没有被金人宫廷中的一桩谋反案株连,而这些事,柔福都是见证者,也因此成为了太后心头的一根毒刺。
况且,她们之中,唯独柔福好命地逃回大宋,享受了这些年长公主的荣华富贵,怎能让在北方苦挨多年的太后心平气服?
温奇撇撇嘴:“太后就算杀了长公主,也遮盖不了这些事实啊!这么做不是明摆着让人觉得她做贼心虚吗?”
其实朝野之间都心知肚明,被金人掳走的后妃帝姬,没有人可以冰清玉洁,为求生而成为金人姬妾、生儿育女者,不在少数,只是韦氏终究是官家生母,境况或许不同于其他嫔妃,所以大家都对太后在北方再嫁生子的消息将信将疑。现在只怕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思了。
苏苏冷笑:“或许她以为,帝王之家可以只手遮天,就如同官家可以用‘莫须有’之罪杀岳飞一般,她也可以用假冒之罪杀了柔福。”
苏苏的语气里,有着少见的激愤不平。温奇立刻鼓掌叫好以表支持。苏苏却一巴掌拍在他头上:“记住,你不许掺和,知道不!”
温奇呆了呆,看看难得这么严肃的苏苏,半晌,蔫蔫垂下头:“知道了。”
待得回到家中,他才想起来,苏苏郑重地警告他不许多事,却没有说她自己会不会多事。
时近深秋,夜风寒凉,又兼福国长公主罪名未定,人心惶惶,禁宫之中,饮宴之风因此大减,入夜不久,各处灯火便陆续熄灭了,只留下守夜的灯笼,在偌大宫苑内星星闪烁。
吴贵妃的嘉德宫,因为圈了一处跑马场,又有两位小皇子同住,占地分外广阔,下灯之后,也显得分外寂静肃穆。
吴贵妃素来早眠,她的院落一旦熄灯,除了官家——哦,现在再加上太后,整个后宫之中,没人敢去打扰。而有资格在院中服侍的宫女内侍,也没有人胆敢窥伺吴贵妃的卧房,又或者将院中的动静泄漏出去。 ↑返回顶部↑
官家生母还朝,是一件大喜事。专为奉养韦太妃的显仁宫,加快了进程,终于赶在太妃还朝之前完工。而韦太妃——哦,现在是显仁太后,官家已在接到消息次日便已遥尊太妃为太后——也在中秋佳节之前到了临安。
母子相见,持手悲泣许久,方才稍稍平静下来,诉了别后之情。说起官家元妃邢氏早已病逝之事,少不得又要相对痛哭一回。
待到房内泣声渐息,吴贵妃在门外禀道,后宫嫔妃、两位皇子与福国长公主都在正殿中等候拜见太后,请示太后是现在接见,还是休养几日再见。
吴贵妃这种自然地视太后为六宫之主的恭敬态度,让官家很是满意,他转过头来想要问太后意下如何,却见太后愕然问道:“哪个福国长公主?”
官家答道:“就是柔福啊。”
太后正色说道:“柔福在北地时,与我同卧同起,病死之后,也是由我收骨敛葬,这个柔福,究竟从何而来?”
官家怔了一怔:“当初柔福归来时,说起宫中旧事,都对得上,那些旧宫人也都指认为真……”
太后打断了他的话:“难道我亲手葬的那个柔福,反倒是假?”
母子俩对视良久,太后神情严肃,官家犹豫不决,终究还是在太后的直视之下,吩咐吴贵妃去传旨,太后要先召见福国长公主,将她带到偏殿去看管起来,不可惊动其他人。
太后皱皱眉,终究还是没有说什么。
官家低声道:“总得有个由头。不能让母后出头做恶人。”
福国长公主初次晋见太后,不幸旧病复发,暂住宫中养病。半个月后,因为宋金和议已成、边界看守松懈,逃回不少在靖康之变中被掳走的官员。其中一名曾经任职内廷的医官徐中立,冒死向官家进言,柔福在北地曾下嫁于其子徐还,后不幸病逝。如今临安城中这位福国长公主,一定是假冒的。
立刻又有人站出来说,柔福当初还朝之时,便有疑问:为何如许大脚?被柔福哭诉道日日跋涉、不得安宁,脚安得不大?因此蒙混了过去。现在想来,柔福必是假冒,才生得一双大脚。
关于柔福为假冒的证据越来越多,福国长公主也从显仁宫偏殿移到了处置犯罪宫人的掖庭冷宫之中。临安市井之间传闻纷纭,御史台和大理寺却诡异地保持沉默。
温奇对那位性情柔顺、举止优雅、态度和蔼的长公主很有好感,听了这些传闻,不免好奇地跑去问苏苏。
苏苏果然很干脆利落地告诉他:“长公主当然是真的柔福。”
温奇不解地道:“那为什么……”
苏苏鄙夷地看他一眼:“这都不懂,太后容不下柔福。”
看看仍是一脸不解的温奇,苏苏只好仔细为他解释:太后在北方的时候,曾与其他后妃帝姬一道被金人关入洗衣院,此后又被金人纳为姬妾,生了两个儿子,后来还是得了新嫁夫君的庇护,才没有被金人宫廷中的一桩谋反案株连,而这些事,柔福都是见证者,也因此成为了太后心头的一根毒刺。
况且,她们之中,唯独柔福好命地逃回大宋,享受了这些年长公主的荣华富贵,怎能让在北方苦挨多年的太后心平气服?
温奇撇撇嘴:“太后就算杀了长公主,也遮盖不了这些事实啊!这么做不是明摆着让人觉得她做贼心虚吗?”
其实朝野之间都心知肚明,被金人掳走的后妃帝姬,没有人可以冰清玉洁,为求生而成为金人姬妾、生儿育女者,不在少数,只是韦氏终究是官家生母,境况或许不同于其他嫔妃,所以大家都对太后在北方再嫁生子的消息将信将疑。现在只怕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思了。
苏苏冷笑:“或许她以为,帝王之家可以只手遮天,就如同官家可以用‘莫须有’之罪杀岳飞一般,她也可以用假冒之罪杀了柔福。”
苏苏的语气里,有着少见的激愤不平。温奇立刻鼓掌叫好以表支持。苏苏却一巴掌拍在他头上:“记住,你不许掺和,知道不!”
温奇呆了呆,看看难得这么严肃的苏苏,半晌,蔫蔫垂下头:“知道了。”
待得回到家中,他才想起来,苏苏郑重地警告他不许多事,却没有说她自己会不会多事。
时近深秋,夜风寒凉,又兼福国长公主罪名未定,人心惶惶,禁宫之中,饮宴之风因此大减,入夜不久,各处灯火便陆续熄灭了,只留下守夜的灯笼,在偌大宫苑内星星闪烁。
吴贵妃的嘉德宫,因为圈了一处跑马场,又有两位小皇子同住,占地分外广阔,下灯之后,也显得分外寂静肃穆。
吴贵妃素来早眠,她的院落一旦熄灯,除了官家——哦,现在再加上太后,整个后宫之中,没人敢去打扰。而有资格在院中服侍的宫女内侍,也没有人胆敢窥伺吴贵妃的卧房,又或者将院中的动静泄漏出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