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108节(3 / 4)
宋景韫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再次是案首头名。
县试,府试和院试,宋景韫连续三次都是第一名,获得了俗称的“小三元”,而他也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秀才。
“案首”、“小三元”……
拥有这样名号的宋景韫成为了整个丰阳县读书人之中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甚至对于宋景韫究竟是何等人物而惊奇不已。
但更让众人惊奇的,是此次考中秀才的其他人。
每次岁试,整个省录取秀才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若平摊到各个县城中,每县不过是三四人而已,而这次考中秀才中,丰阳县有八名书生榜上有名,成为每县中考中秀才最多的那个县。
而其他的七名书生,皆是跟宋景韫这个案首一般,来自弘乐书院!
第167章 迟疑
一个县一次考试能出八名秀才,已是奇事,偏生这八名秀才皆是出自同一家书院,而且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夫子不过是区区秀才的书院。
这是何等的厉害?
众人议论纷纷,连县令李忠安在宴请招待今年新晋秀才时,更是将弘乐书院的孟子听和章文斌一并叫了过去,夸赞之余,更是向其讨教学问,问询他们是如何能够教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
提及这事儿,孟子听和章文斌的回答十分一致。
“在下无才,不过只是学生们勤学好读,肯用功努力,若是论起功劳的话,断断不在我们二人身上,都是因为学生的缘故罢了。”
“二位夫子谦虚了。”李忠安见他们这般自谦,对他们二人的印象越发好了一些。
有教书育人的本事,且并不揽功劳,这样的夫子他真是希望整个县城中能够更多一些啊。
见李忠安看他们二人的目光中赞许十足,孟子听和章文斌互相看了一眼,无奈地微微耸了耸肩。
可不是他们两个人自谦,是真的这么回事。
他们开弘乐书院可是有好多年了,用的是同样的教学办法,教的是同样的书,让学生们读的是同样的释义,几年下来,童生都寥寥无几,更别说秀才了。
今年一下子出了八个秀才,他们两个乍然听闻时,都只当旁人是跟他们两个开玩笑,直到学生们纷纷归来报喜,这才知晓并非讹传,乃是事实。
八个秀才啊,这说出去,都够吹一辈子的牛了!
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这次竟然能瞧见,而是还是都出自他们两个所开的书院里。
孟子听用了两天的时间才相信这是一件真事。
章文斌好一些,用了一天。
但事后他们二人也思索过,总结今年为何有如此大的成果。
但综合教学办法,所阅读的书本释义,最终是把功劳,归在了宋景韫的头上。
毕竟若说今年与往年有什么特别和不同的话,那就是唯有宋景韫来书院读书的事了,更何况宋景韫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压力必定是不小的。
且宋景韫记性颇佳,随时能帮其他学生答疑解惑,而他自己本身也是勤学好问之人,对旁人而言,也是耳濡目染,让旁人更加勤奋学习。
即便这功劳宋景韫不占了全部,也该占了八成。
不过这话,章文斌和孟子听二人并未在李忠安面前多说。
毕竟宋景韫已经获得了“小三元”和此次院试的“案首”,李忠安对宋景韫已是另眼相看,他们若是再往宋景韫头上增添荣誉和光环,反而是过犹不及,没有太大的必要。 ↑返回顶部↑
县试,府试和院试,宋景韫连续三次都是第一名,获得了俗称的“小三元”,而他也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秀才。
“案首”、“小三元”……
拥有这样名号的宋景韫成为了整个丰阳县读书人之中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甚至对于宋景韫究竟是何等人物而惊奇不已。
但更让众人惊奇的,是此次考中秀才的其他人。
每次岁试,整个省录取秀才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若平摊到各个县城中,每县不过是三四人而已,而这次考中秀才中,丰阳县有八名书生榜上有名,成为每县中考中秀才最多的那个县。
而其他的七名书生,皆是跟宋景韫这个案首一般,来自弘乐书院!
第167章 迟疑
一个县一次考试能出八名秀才,已是奇事,偏生这八名秀才皆是出自同一家书院,而且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夫子不过是区区秀才的书院。
这是何等的厉害?
众人议论纷纷,连县令李忠安在宴请招待今年新晋秀才时,更是将弘乐书院的孟子听和章文斌一并叫了过去,夸赞之余,更是向其讨教学问,问询他们是如何能够教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
提及这事儿,孟子听和章文斌的回答十分一致。
“在下无才,不过只是学生们勤学好读,肯用功努力,若是论起功劳的话,断断不在我们二人身上,都是因为学生的缘故罢了。”
“二位夫子谦虚了。”李忠安见他们这般自谦,对他们二人的印象越发好了一些。
有教书育人的本事,且并不揽功劳,这样的夫子他真是希望整个县城中能够更多一些啊。
见李忠安看他们二人的目光中赞许十足,孟子听和章文斌互相看了一眼,无奈地微微耸了耸肩。
可不是他们两个人自谦,是真的这么回事。
他们开弘乐书院可是有好多年了,用的是同样的教学办法,教的是同样的书,让学生们读的是同样的释义,几年下来,童生都寥寥无几,更别说秀才了。
今年一下子出了八个秀才,他们两个乍然听闻时,都只当旁人是跟他们两个开玩笑,直到学生们纷纷归来报喜,这才知晓并非讹传,乃是事实。
八个秀才啊,这说出去,都够吹一辈子的牛了!
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这次竟然能瞧见,而是还是都出自他们两个所开的书院里。
孟子听用了两天的时间才相信这是一件真事。
章文斌好一些,用了一天。
但事后他们二人也思索过,总结今年为何有如此大的成果。
但综合教学办法,所阅读的书本释义,最终是把功劳,归在了宋景韫的头上。
毕竟若说今年与往年有什么特别和不同的话,那就是唯有宋景韫来书院读书的事了,更何况宋景韫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压力必定是不小的。
且宋景韫记性颇佳,随时能帮其他学生答疑解惑,而他自己本身也是勤学好问之人,对旁人而言,也是耳濡目染,让旁人更加勤奋学习。
即便这功劳宋景韫不占了全部,也该占了八成。
不过这话,章文斌和孟子听二人并未在李忠安面前多说。
毕竟宋景韫已经获得了“小三元”和此次院试的“案首”,李忠安对宋景韫已是另眼相看,他们若是再往宋景韫头上增添荣誉和光环,反而是过犹不及,没有太大的必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