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到当朝首辅 第9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正是,还请赵大人看在同期的份上,许下官一个方
  便。”
  “你理应走铨选的流程。”
  苏景章苦笑,“倘若下官能进,便不会来找到赵大人了,实不相瞒,下官初入官场,自持江南才子身份,初入宫廷,作了一首秋高赋,便得罪了五皇子,是以,眼看着一起进来的人各有前途,下官却只能待在翰林院被遗忘。”
  难怪是齐晟去了北地当知府,大夏朝基本只有翰林院的侍读、侍讲,最次也是修撰、编修外放任知府,前面两个能去好地方任职,后面的就要碰运气了,例如北地那种地方,苏景章是能去的,最后却成齐晟一个检讨,看来齐晟说的没错,他果然是捡了个漏。
  赵丰年想了想,“今日你能来找我,想必已然下定了决心,毕竟有同期之谊,对于你眼下的困境,我这里确实有两个方案,你尽可都考虑一番,一是递交申请走流程,我可以替你留意,不过,日前呈上来的,除了西南等地,没有知府职位,倘若你不去西南,就得继续等。
  二嘛,是詹事府,詹事府向来有府丞两位,如今一位由都察院兼任,另一位尚空缺,或许你可一试,只是,你已然被五皇子针对,倘若这时候选择了詹事府,怕是会被五皇子认定你投靠了太子殿下,从而越发不好过。”
  苏景章一听就知道,赵丰年确实是认真地为自己考虑了。
  “下官惭愧,敢问,倘若是赵大人,会如何选?”
  赵丰年便笑了,“人同人安能比较?我出身农家,去小地方做个父母官反到叫我心安,苏大人出自富饶的江南,又是书香世家,自然是有更多选择。”
  苏景章最终选择了詹事府。
  这也是赵丰年认为他会做下的选择。
  苏家在江南确实有名,只是也只不过是在江南了,天子可是在京城,为了家族的兴盛,这样大家族的子弟生下来就有带领家族继续兴盛的责任,与其困在小地方慢慢升回京城,不如搏一把,站对了人,就是几代人的兴盛,何乐而不为。
  赵丰年帮了他一把,几日后,苏景章就去了詹事府。
  太子殿下还特意来赵家,找赵丰年问了一番苏景章。
  “苏大人曾是江南才子,文采出众,在当时同期进士之中也是佼佼者,下官回京后,听闻他的罪了五皇子,因而一直在翰林院,倘若殿下问其他的,下官只能说,他的考核并无问题。”
  “赵师弟还是这般滴水不漏,孤不过是跟你打听一下此人为人罢了,不过,既然你都说他文采出众了,那确实是个人才。”
  赵丰年对太子殿下这种自来熟有些不适应,要不怎么说这皇家人全是心眼呢,他表面没有刻意拉拢自己,却三天两头往自己府上跑,为的又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听起来没什么,可是这一来二去,可不就是要打上他太子殿下的名号了。
  好在太子殿下只是厚脸皮,行事作风并不让人生厌,否则赵丰年还真想考虑考虑怎么脱身了。
  十月下旬,天元帝在本来已经确认好议和团里,添上了赵丰年的名字,叫朝野侧目。
  这让众人再次将目光转向了赵丰年。
  “议和本应该是兵部孙昭的事,父皇骤然让你去,应该是因为你从北地回来,对那边多有了解。”
  “是,下官也这么想。”
  太子复杂地看着赵丰年,“你当真是容易卷入这种事,这回回来,去护国寺烧个香罢,听闻还是比较灵验的。”
  赵丰年失笑。
  而当天晚上,脸色黑成一片的顾子升就送来了护国寺佛珠。
  “怎么你也信护国寺?”赵丰年哭笑不得地收下那串据说开过光的佛珠。
  “还有谁?”顾子升疑惑。
  “太子殿下,说我运气不好,让去护国寺烧个香。”
  顾子升闻言特别认真地点了头,“确实,我是面黑,而你是真的脸黑!你看看我,虽然是蒙祖荫当的官,但是碰到了你,结果我一路高升,如今都是信不侍郎了,虽然这辈子可能就一个侍郎做到头了,但是这个在蒙荫里头都算头一份了!而你呢,三天两头的遇到这种操心事,什么坏的都赶上了,太子殿下说的没错,你是该去拜拜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