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消息传到京都,皇上大怒,依旧皇上的性情,本该马上征讨倭人国,但他考虑到大夏国内百废待兴,百兴需要休生养息,遂没有动武。
  遂派谢知府出使倭人国,仍旧没有完成任务,无功返回。
  孙滢又向皇上请了次圣意,协诏携同陆虞一起,凭借陆虞那张舌战群儒之嘴,动之以情,晓之以利终于说服了怀良亲王。
  怀良亲王派了名高僧携马匹及土产至京都,表达了向皇上臣服,归还了七十余名被倭寇掳走的大夏人。
  皇上大喜,特于宫中携文武百官款待高僧悟来一行人,并慷慨赐予诸多财物。
  因为倭人国尊崇佛教,皇上特意派大相国寺的八名高僧护送悟来归国,怀良亲王甚是赞许,但怀良亲王这个时候的权力已经不如从前,倭人国此时已经出现了至少三位像怀良亲王这样手握重兵之人。而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有限,无力解决倭寇之患,山东、福建等地仍时不时受倭寇困扰。
  熙宁十四年,皇上在批折子的时候,惊见“倭寇”二字,特意派了钦差过去察实这件事。
  经详察,自怀良王归顺,倭寇根本未止,而且越加嚣张。致使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皇上怒极,斥责怀良亲王失武德,复遣陆虞携书至。书中严词责之,威胁他将发兵征讨。
  然而皇上不知道的是,怀良亲王此时因为战场上失败,失去了天皇与部下的支持,交出了手上的权力,自去隐退了。
  怀良亲王已经隐退,接到大夏皇上的信,本欲不做处置,但他脸皮薄,自尊心极强,倍感羞辱,回信扬言大夏若攻,他将全力备战。
  事实上他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然而皇上对此事大为恼火,他决定不再隐忍,直接出征倭人国,半其纳入大夏藩属之列。
  当时有很多大臣为了求加官进爵,支持出征,唯有陆虞反对,理由就是前面他向孙滢提起过的理由。
  皇上思考多日,放弃了攻打倭人国。
  但出现了令人不解的事情,随后好多年,众多倭人频繁至是朝进贡,带重礼觐见,态度极为恭敬,皆表臣服之意,使得皇上颇感不解。
  后来经过查证得知:他们是倭人国各地官员,冒充怀良王之名,前往大夏行骗,皇上是个慷慨之人,凡有人进贡,皆加倍团回馈,冒充之人的文牍未加盖印章。
  皇上知晓此事,直接遣送这些人离开,不再给予接见。
  熙宁十四年未倭人再次访大夏,公文怀良亲王印,却是利义给皇上的一封样笔信,态度很强硬,要求开海禁。
  第233章 要求
  皇上很坚决地拒绝了此要求,理由:利义是叛逆之臣,倭人国他承认的君王只有怀良亲王。
  利义深感无奈,但也心怀大志,不得不压下不满,遂于熙宁十四年末,再度遣使前往大夏。
  皇上给利义写了封信:“尔自视甚高,若井底观天,不明是非,我大夏乃天朝大国,非尔弹丸倭人所能冒犯!”
  利义复书皇上:“我国虽小,但民心齐坚,非尔能侮。尔地大物博,却觊觎弹丸之地,德行不及三皇五帝,不配为君。”
  太子陆虞和孙滢早被皇上诏回了京都,但皇上被倭人气得怒不可遏,自然陆虞就成泱及渔池的那条无辜的鱼。皇上复又萌生征倭人国之念,但又想起陆虞的劝阻,前朝征倭人国两次均未成功将其拿下,兵集明州,终是未敢轻发。
  之前,京都之人,包括皇上和陆虞都不清楚孙滢为什么要去明州抓捕江平伯,现在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皇上每想到此事,便觉刺心。
  有很多御史联名上书,声称孙滢在明州花天酒地养面首,奢靡的日子全花费的是国库的银子。
  从人推墙倒,皇上半推半就在撤销了孙滢的职位,首辅由包鸣担任,包鸣是良媛包如意的兄长。
  太子从明州回来,带回了太孙周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