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第58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郑青云倒也听话,按着她说的,一口一个大哥跟人套近乎。
  “大哥这牛可真壮实,废了不少心思吧?”
  赶车的汉子哈哈一笑,有些自豪:“可不是,天天要一捆青草,还有麦麸、豆饼这些精料也没少过,隔三差五就带它去沟边吃草喝水。”
  郑青云偏头看方竹一眼,见她听得两眼放光,无奈只能继续跟车夫取经。不仅问他怎么养牛,还问怎么驾车,最后车夫可能觉出不对,再不肯回答问题,车上才安静下来。
  但方竹依然满意,回到家还讲给陈秀兰听,又嘱咐郑青云一定好好学着赶车。
  中秋节这天,天气很好,夜里明月高悬,照亮整个院子。
  晚食也十分丰盛,有新米蒸的大白饭,还有炒田螺、炸山螃蟹、肉末蒸蛋、肉片汤,当然月饼和桂花酿也必不可少。
  饭桌被抬到院子中央,一家四口就着银白的月光,喝酒吃肉,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甜的咸的,荤的素的,各种菜色吃进肚里,正是对丰收最好的庆贺。
  第67章
  过完中秋, 两家人全身心投入到修路中,每天铆足了劲儿砍树挖地。
  可惜的是,入秋后阴雨天气也多起来,三天两头下雨, 误了不少工。中途还要抽空烧肥、种小麦, 又耽搁几天。不过好在越往山下走, 坡越缓, 再不必费劲儿拐大弯。
  如此紧赶慢赶的, 一直到九月下旬, 近一丈宽的土路终于通到山脚下水沟边。
  舒爽的风自林间吹过,枯黄的树叶从枝头飘然落下,被流水载去远方。
  几个人坐在地上,一致面向土黄的新路, 眼里尽是喜悦和激动。
  秦德福好似更加黑瘦了些,此时笑得满脸褶子, “可算是开完了, 看着真顺眼,牛车跑上去定然稳稳的。”
  郑青云接过方竹递到眼前的帕子,一抹额头上的汗珠,接话道:“还没完呢, 得再辛苦一阵, 搭个宽些的桥过沟才行。”
  秦德福:“那有啥, 今天还早, 不如砍几根树来,早点儿把桥搭好了省心。”
  坐在他旁边的秦大柱调侃:“我看您是等不及要坐牛车了吧?”
  被儿子戳穿心思, 秦德福也不恼,哈哈大笑着反问:“咋的, 你不想坐?”
  秦大柱伸出手,做出拉缰绳的动作:“嘿,我不仅想坐,还盼着自己驾车呢。”
  说笑几句,待身上的热汗都干透之后,郑青云便跟秦大柱去到村长家。
  搭桥用的木头需结实耐用,至少也要碗口粗,还必须是好木材,修路时砍的那些根本用不了。但公山上像这样的大树,是不允许随意砍伐的,得提前跟村长说明缘由,到时还要交钱。
  严正行早料到这事儿,心里想着把路修好,往后其他村民上山捡柴寻山货也容易些,并没刁难他们。只问清大概要多少,并嘱咐不要逮着一处砍,尽量分散开。
  征得同意后,几个汉子没多耽搁,拿起斧头就进山。后山的树长得高,水沟又不算宽,他们只砍下三根就作罢,截一截已经足够用。
  好不容易把截好的木头抬下山,用麻绳缠绕固定,搭出一架简易木桥,他们才借了别家的牛车上去试。
  虽有些颠簸,但桥身还是稳的,并没有颤抖,或是发出奇怪声响,众人都挺满意。
  不过还不能闲下来。
  牛牵回家,总得有地方住。两家是搭伙买,为了避免闹出矛盾,他们商量过后,决定一家养一个月,轮换着操心。如此一来,两边都要搭牛棚,这下修路砍的那些小树就派上用场。
  牛体型大,牛棚也要宽敞才行。郑青云家后院儿养着兔子,再腾不出地方。最后一合计,干脆在房屋和矮林之间的空地搭建牛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