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94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岭南地处偏远,无论从陆路还是水路来攻都非常不便,所以便养成了这些豪酋们恃险不宾、不敬上国的性格。他们未必要奉侯安都为主,但侯安都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却能够化作他们的一个筹码,以此来向中原皇朝讨要更多的好处才会选择臣服。
  本就是一个少年的州主冯仆在听到族人们的议论后,心中也是非常的兴奋,连忙开口说道:“若需将我姊妹送往衡州与侯大将军爱子成婚,我想亲自引众前往,希望能够一观这位岭南大英雄的风采!”
  对于与侯安都一家进行联姻,冯冼氏主要族人们都持赞同的态度,甚至一度开始商量婚期与嫁妆等一系列的事宜。
  然而他们这里讨论的热闹,外出巡视部族而闻讯后匆匆返回的冼夫人在听完他们的看法之后,却连忙摇头说道:“若是寻常子女婚配,此事倒也不必过分郑重。侯氏英雄门第,我家门女子配之亦是荣幸。若侯大将军遣奴来讨甲杖钱粮,也可量力给之、以助其事,成败则不需我计。
  但唯此二者并为一谈却万万不可,我家不过岭南一蛮首而已,之所以拥得几分势力,也不过只是天下英雄并不将此险山恶水视作必争之地。你等不睹唐国之强,故不重之,然陈先主之威难道没有见识过?如此力挽社稷危亡的英雄,尚且被江北的人主狠狠压制,侯大将军亦遭其挫败归乡,今我举族与敌更是何计?”
  相对于族内众人的乐观之想,冼夫人要理智得多。首先唐人的强大并不是没有参照,当年陈霸先在岭南收拾了一圈的豪强势力,也能让人意识到他们这些所谓的方隅豪酋在真正强大的人物面前着实不堪一击。但就连陈霸先全盛时期都被压制下来,他们又凭什么以为能够与那种强大的敌人掰手腕?
  侯安都固然有其强悍之处,冼夫人也不愿拒绝而得罪其人,但却并不希望通过联姻这种方式将整个部族都与侯安都捆绑的太深。毕竟他们一族如今声势雄壮,实在不需要再通过险招豪赌去博取富贵。
  尤其岭外的大势变化本来就超出了他们这些方隅豪酋的理解范畴,所以冼夫人并不赞同在自己认知以外的人事上投入整个家族的资业去进行豪赌。
  冯冼氏族人们在被冼夫人泼了这么一盆冷水后,心思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热切。而冼夫人则让人准备几千石粮食并一些器械,着员送往衡州去,并且表示族中女子虽多,但是否贤惠却因私情偏爱而没有一个明确标准,故而侯安都若欲给儿子访求成婚的话,可以将儿子派往高州去居住一段时间,由其自己进行挑选。
  冼夫人这一态度倒是让侯安都颇感满意,他早年便常听先主陈霸先感叹这位冼夫人乃是不逊有志须眉的英雌,故而心内对其印象颇佳,故而想要为儿子访婚其家。
  如果只是单纯的拉拢,他的选择倒也并不只有冯冼氏这里。故而侯安都在想了想后,索性便将儿子派往高州去,打算就此婚约继续探讨下去。而且接下来衡州便要成为交战前线,让儿子前往更加安全的后方去倒也稳妥一些。
  冯冼氏这里因为冼夫人的提醒与约束,对于侯安都的号召保持着一种冷静旁观的态度,可是其他俚僚豪酋们却并不像冼夫人这样冷静了。
  他们多数人也都持有冯冼氏族人们类似的看法,首先是非常钦佩侯安都的强硬,其次就是希望能够借侯安都之手展示一下他们岭南群豪的獠牙,就算不能逼退唐军的入侵,也希望他们有所忌惮,从而采取更加怀柔的手段来处理岭南的人事问题。
  所以一时间岭南诸方豪酋都纷纷汇聚于衡州,所搞出的声势之浩大甚至还隐隐超过了侯安都之前在会稽境内所搞出的动静。这也让侯安都大为欣喜,直叹当此危难之际终究还是乡里乡亲们可靠,三吴之地那些短视吴儿真是拍马难及!
  他这里固然喧嚣至极,但是作为岭南旧霸主的欧阳氏则就有些落寞了。欧阳纥本来想要拿捏侯安都,结果叔父欧阳邃被杀、衡州被夺,自己亲自率军前往结果又大输一阵。
  一时之间整个岭南地区对欧阳氏一族敬畏大失,甚至不乏人故意要看他们的笑话。
  偏偏此时又祸不单行,欧阳纥的父亲欧阳頠患病卧床多时,近日病情又突然转重,以至于欧阳纥都顾不得外界事情,每天衣不解带的在宅内侍奉父亲,然而却仍然难免其父病情越来越重。
  病体垂危、将近弥留之际,欧阳頠神智恢复了短暂的清明,他自知儿子近日因何忧愁,而此时也已经无力为之分忧,只能用尽最后的力气抓住儿子的手腕,口中呜咽疾呼道:“勿、勿与侯争,投唐、投唐得活!”
  第1362章 天罚降世
  唐军在解决了闽中的陈蒨等一干人等之后,并没有选择直接再向岭南发起征讨而是将人马停下来稍作休整,并且将后续的征战计划再重新进行一番整合与调整。
  毕竟岭南地区乃是征服江东的过程中最后一个、也是距离中原地区最远的一个地缘板块,只有将之完全彻底的收服,这一场征讨江东的战事才算是能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征讨岭南比其他地方要更加复杂一些,尤其在这各种技术都还比较落后的中古时代,单单一个后勤给养的压力就能给战争增添大量的变数,也让战争的形势变得比较复杂,需要进行更多方面的考量。
  当然这些可能存在的变数与综合性的考量,还是需要前线的将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后方的大唐朝廷能够做到的就是尽量给予前线师旅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尤其是在钱粮物资方面的需求。
  三吴之地的平定,使得后续的军事行动有了一个更加可靠近便的大基地。而针对三吴之地、尤其是吴兴地区的豪强所进行的打击,也让唐军获得了数量颇为可观的物资给养。
  近年来江东民生发展颇遭阻滞,就连三吴之地都是盗匪横行,寻常小民谋生无以为继,但这并不包括那些乡资雄厚的世族豪强们。
  仅仅在吴兴沈众一家之中,便查抄出了足足有十几万石的粮食,与那些家徒四壁的赤贫小民相比,这财富差距之悬殊简直令人咂舌。而更可笑的是,这沈众囤积了如此多的粮食,却连家人饮食供给都诸多吝啬克扣,以至于其家族众人都常常饿得面有菜色。
  所以当其家被查抄出这么多的资货之后,许多沈氏族人自己都惊诧不已,完全不知道自家竟然积攒了如此海量的钱粮!
  其他吴中豪强们或是不如沈众一家如此豪富,但也都家资可观。仅仅从这些世族豪强家中所查抄出来的物资,便足以补偿之前诸军过江之后所产生的各类消耗,而且还能给予后续战事进行以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倒是免了朝廷继续从中原和山南地区进行转运的劳费。
  不过这一系列的行为还是免不了会给三吴地区的社会构架造成极大的震荡,毕竟那些世族豪强们也并非全无存在的价值,他们对于维持地方上的稳定还是有着不小的作用,尽管这个作用最终还是为了压榨剥削普通民众而服务,但作为一种运行多时的社会秩序被骤然打破,在这破而后立的过程中总是免不了会产生动荡。
  眼下比较乐观的情况,那就是尽管三吴地区会因此产生一些动荡,但是由于各种乡曲武装势力扫荡的比较彻底,这些动荡也主要是人员的监管和物资的分配比较混乱、需要重新建立秩序,但却不会再酿生出什么战乱。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