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84节(2 / 4)
降人们这样的反应,倒也没有让若干凤感觉意外,很多人事观念并不是轻易能够扭转过来的,接下来他便又说道:“尔等便留此进食休整,不得离营,若有不听劝阻擅自离营者,杀!”
说完这话后,他便转身走出了营地,而众降人们目送其离开后,心中的紧张拘束也稍稍放松一些,虽然仍是免不了对沈恪横眉怒视,但也鲜少有人上前与之交谈接触,而是都排队领餐、先填饱肚子再说。
等到若干凤再返回府外时,王府门口已经又有几百人行出准备投降,但是因为那些围挡障碍已经被再次设立了起来,故而不能行出,只能站在府前高声呼喊着:“某等愿降、恳请将军接纳!”
若干凤对此呼声充耳不闻,只是抬手一招示意早已经列队完毕的步骑战队向前推进,而后出战的角声齐鸣,战马顿时便奔腾起来,骑士们游走于王府周围,不断的引弓向内射去,将府中仍未出降的徒众们加以射杀。
与此同时,步兵战队也推开围挡,直向王府中冲杀而去。府中那些乡徒们见状,自是惊惧不已,完全没想到前一刻唐军还在温情脉脉的喊话劝降,下一刻便要大开杀戒,那些本来就在犹豫是否要出降之人这会儿自然纷纷弃械乞降,然而如今纳降时间已经错过,此际唐军入府只为杀人、而非纳降!
“发生了何事?怎么、怎么会这样……”
安置降人的营地就位于王府正面,在营中便可以全无遮拦的的看到王府中的情形,此时大部分降人都已经领到了饭食开始进餐,结果却见到唐军突然冲入王府中开始大开杀戒,心中自是震惊不已,纷纷凑到前方去睁大眼想要看个真切。
“退后、退后!代公有令,尔等乡徒安在营中休整用餐,敢有私自出营者,杀!”
营地外甲兵环立,率队的督将望着这些惊慌不已的降人们喊话道:“王师入境,宣威施教,奉道归义者生,不化拒命者死!府中群徒,顽抗王命,杀无赦!尔等归义之众,可保分毫不伤。”
众降人们听到这话后,心中自是惊疑不定,口中的饭食顿时也不香了,只是瞪眼望着对面那俨然已经化作修罗地狱一般、满地血肉尸骸的临川王府。尽管此间营地也算不上是什么人间乐土,但与此时的王府相比,却是迥然有别的两个世界。
“沈恪狗贼,陷害乡亲、祸我乡土!狗贼该死!”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声愤怒的咆哮,有一名乡徒挥舞着拳头直接扑向那仍被遗留在原地的沈恪便殴打起来。其他乡徒们见状后,也都纷纷吞下口中的食物,旋即便加入到对沈恪的殴打中来。
第1342章 民心如金
王府中的战斗、或者说杀戮,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很快便抵达了尾声。
后续的战场打扫,若干凤并没有再继续盯守,而是再次返回了安置降人的营地中。降人们见其再次返回,各自低头不语,而之前被唐军军士推入他们队伍中的震州长史沈恪,则就早在他们之前发泄惊恐时的殴打中被殴打致死。
若干凤抬手示意军士将沈恪的尸体捡回,旋即便又望着满脸忧恐、噤若寒蝉的降人们说道:“天意赏善罚恶,祸福由人自拣。此言诚是至理,唯江东道义消沉久矣,旧者梁主萧氏纳祸于怀、祸及江东,生民无端遭祸,遂疑天理何在?
而今又有江东奸邪蛊惑良善,多有中伤我大唐王师,混淆是非、颠倒善恶,聚民于此、充其爪牙。王师入境,正为替天行道、严惩凶佞,尔徒因受蛊惑、甘为伥鬼,行迹着实可恨!然则凶徒作贼心虚、尽弃爪牙,尔徒茫然不知何从,境遇亦颇可怜。
受人蛊惑并非死罪,迷途知返情亦可嘉,但若执迷不悟,则便死不足惜!府中群徒,因其并非元凶首恶,故而多加恤容、屡作劝导,然其仍是怙恶不悛、不作悔悟,莫非吴中民情尽是如此刁顽难驯、薄恩昧义?尔等群徒告我,府中群恶该不该死?”
众人听到这一番喊话,心内不免又是一颤,只将头颅垂得更低,却是不敢开口回应。
若干凤见状后脸色又是一沉,顿足怒喝道:“吴中乡情当真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尔徒当真宁与贼恶共死,不与天理仁义共活?”
“我等愿活、愿活,多谢将军仁义!某等向善而生,绝不再与贼恶同流!”
闻听此言,众人才又都纷纷呼喊回应起来,各自声嘶力竭的表示一定会痛改前非,不再与那些凶顽贼恶之徒同流合污。
听到这些人的回应,若干凤才又满意的点了点头,旋即又抬手指了指一旁沈恪的尸体,转又对众降人们说道:“此类肉食者,贪鄙无能,道德泯灭,对外凶横刁邪、结怨强敌,不修边睦、不悦近邻!在内则侵占田桑、称豪乡里,夺人衣食、役民为奴!
无胆硕鼠,实乃家国祸根,平素空谈忠义、诈邀民望,临危则惧、遇难则走,一旦受制于人,则卑躬屈膝、摇尾乞怜,恃其资望,竟能免于惩罚。故而乡土蒙难、民生凋零,唯此乡贼独肥,实在可恨!
此徒若非为我王师擒获罗网,则尔等受其招诱群徒尽死刀兵之下,此徒则能避身于外,待我师旅引退,其便归乡,收尔妻儿为奴婢,侵尔田舍为庄园!尔徒虽赴黄泉,犹抱投效之志,生而可悲、死而可笑,这又岂是人间道理?此诸元凶乡贼,能不严惩尽诛!”
如果说众人之前还是受迫于唐军的强势,以及被刚才屠灭王府的凶狠所惊吓住,那么这会儿若干凤一番言论可谓是说到了他们的心里。
最开始唐军劝降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身处怎样的处境中,故而对于抛弃他们的那些吴中权贵们虽存怨怀,但还谈不上深恨。
可当看到王府中那些徒卒惨遭屠戮之后,他们才明白自己等人方才已经身处鬼门关中了,一念之差便是万劫不复。而让他们沦落到如此境地的,便是那些将他们召集于此、但转过头来又抛弃了他们的那些狗贼。
反倒是本该作为仇敌的唐军,在他们已经深陷死地绝境的情况下,仍然愿意屠刀暂悬的劝导他们走出死地,只有那些实在是顽固不改之人,最终才难免一死。
故而当唐军屠杀府中乡徒们的时候,外面这些劫后余生的降人们才将心中的怨恨发泄在了沈恪的身上。 ↑返回顶部↑
说完这话后,他便转身走出了营地,而众降人们目送其离开后,心中的紧张拘束也稍稍放松一些,虽然仍是免不了对沈恪横眉怒视,但也鲜少有人上前与之交谈接触,而是都排队领餐、先填饱肚子再说。
等到若干凤再返回府外时,王府门口已经又有几百人行出准备投降,但是因为那些围挡障碍已经被再次设立了起来,故而不能行出,只能站在府前高声呼喊着:“某等愿降、恳请将军接纳!”
若干凤对此呼声充耳不闻,只是抬手一招示意早已经列队完毕的步骑战队向前推进,而后出战的角声齐鸣,战马顿时便奔腾起来,骑士们游走于王府周围,不断的引弓向内射去,将府中仍未出降的徒众们加以射杀。
与此同时,步兵战队也推开围挡,直向王府中冲杀而去。府中那些乡徒们见状,自是惊惧不已,完全没想到前一刻唐军还在温情脉脉的喊话劝降,下一刻便要大开杀戒,那些本来就在犹豫是否要出降之人这会儿自然纷纷弃械乞降,然而如今纳降时间已经错过,此际唐军入府只为杀人、而非纳降!
“发生了何事?怎么、怎么会这样……”
安置降人的营地就位于王府正面,在营中便可以全无遮拦的的看到王府中的情形,此时大部分降人都已经领到了饭食开始进餐,结果却见到唐军突然冲入王府中开始大开杀戒,心中自是震惊不已,纷纷凑到前方去睁大眼想要看个真切。
“退后、退后!代公有令,尔等乡徒安在营中休整用餐,敢有私自出营者,杀!”
营地外甲兵环立,率队的督将望着这些惊慌不已的降人们喊话道:“王师入境,宣威施教,奉道归义者生,不化拒命者死!府中群徒,顽抗王命,杀无赦!尔等归义之众,可保分毫不伤。”
众降人们听到这话后,心中自是惊疑不定,口中的饭食顿时也不香了,只是瞪眼望着对面那俨然已经化作修罗地狱一般、满地血肉尸骸的临川王府。尽管此间营地也算不上是什么人间乐土,但与此时的王府相比,却是迥然有别的两个世界。
“沈恪狗贼,陷害乡亲、祸我乡土!狗贼该死!”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声愤怒的咆哮,有一名乡徒挥舞着拳头直接扑向那仍被遗留在原地的沈恪便殴打起来。其他乡徒们见状后,也都纷纷吞下口中的食物,旋即便加入到对沈恪的殴打中来。
第1342章 民心如金
王府中的战斗、或者说杀戮,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很快便抵达了尾声。
后续的战场打扫,若干凤并没有再继续盯守,而是再次返回了安置降人的营地中。降人们见其再次返回,各自低头不语,而之前被唐军军士推入他们队伍中的震州长史沈恪,则就早在他们之前发泄惊恐时的殴打中被殴打致死。
若干凤抬手示意军士将沈恪的尸体捡回,旋即便又望着满脸忧恐、噤若寒蝉的降人们说道:“天意赏善罚恶,祸福由人自拣。此言诚是至理,唯江东道义消沉久矣,旧者梁主萧氏纳祸于怀、祸及江东,生民无端遭祸,遂疑天理何在?
而今又有江东奸邪蛊惑良善,多有中伤我大唐王师,混淆是非、颠倒善恶,聚民于此、充其爪牙。王师入境,正为替天行道、严惩凶佞,尔徒因受蛊惑、甘为伥鬼,行迹着实可恨!然则凶徒作贼心虚、尽弃爪牙,尔徒茫然不知何从,境遇亦颇可怜。
受人蛊惑并非死罪,迷途知返情亦可嘉,但若执迷不悟,则便死不足惜!府中群徒,因其并非元凶首恶,故而多加恤容、屡作劝导,然其仍是怙恶不悛、不作悔悟,莫非吴中民情尽是如此刁顽难驯、薄恩昧义?尔等群徒告我,府中群恶该不该死?”
众人听到这一番喊话,心内不免又是一颤,只将头颅垂得更低,却是不敢开口回应。
若干凤见状后脸色又是一沉,顿足怒喝道:“吴中乡情当真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尔徒当真宁与贼恶共死,不与天理仁义共活?”
“我等愿活、愿活,多谢将军仁义!某等向善而生,绝不再与贼恶同流!”
闻听此言,众人才又都纷纷呼喊回应起来,各自声嘶力竭的表示一定会痛改前非,不再与那些凶顽贼恶之徒同流合污。
听到这些人的回应,若干凤才又满意的点了点头,旋即又抬手指了指一旁沈恪的尸体,转又对众降人们说道:“此类肉食者,贪鄙无能,道德泯灭,对外凶横刁邪、结怨强敌,不修边睦、不悦近邻!在内则侵占田桑、称豪乡里,夺人衣食、役民为奴!
无胆硕鼠,实乃家国祸根,平素空谈忠义、诈邀民望,临危则惧、遇难则走,一旦受制于人,则卑躬屈膝、摇尾乞怜,恃其资望,竟能免于惩罚。故而乡土蒙难、民生凋零,唯此乡贼独肥,实在可恨!
此徒若非为我王师擒获罗网,则尔等受其招诱群徒尽死刀兵之下,此徒则能避身于外,待我师旅引退,其便归乡,收尔妻儿为奴婢,侵尔田舍为庄园!尔徒虽赴黄泉,犹抱投效之志,生而可悲、死而可笑,这又岂是人间道理?此诸元凶乡贼,能不严惩尽诛!”
如果说众人之前还是受迫于唐军的强势,以及被刚才屠灭王府的凶狠所惊吓住,那么这会儿若干凤一番言论可谓是说到了他们的心里。
最开始唐军劝降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身处怎样的处境中,故而对于抛弃他们的那些吴中权贵们虽存怨怀,但还谈不上深恨。
可当看到王府中那些徒卒惨遭屠戮之后,他们才明白自己等人方才已经身处鬼门关中了,一念之差便是万劫不复。而让他们沦落到如此境地的,便是那些将他们召集于此、但转过头来又抛弃了他们的那些狗贼。
反倒是本该作为仇敌的唐军,在他们已经深陷死地绝境的情况下,仍然愿意屠刀暂悬的劝导他们走出死地,只有那些实在是顽固不改之人,最终才难免一死。
故而当唐军屠杀府中乡徒们的时候,外面这些劫后余生的降人们才将心中的怨恨发泄在了沈恪的身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