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76节(2 / 4)
徐度听到这话,嘴角微微一咧,想笑却又觉得不妥,最终还是忍耐下来。江东百姓跟荆襄百姓相比,谁生活的更加惬意,哪怕是他也不好违心扭曲事实作答,毕竟他家营生大部分都是仰仗与上游商贸获利。但就在如今的三吴之地,却是民不聊生、骚乱频起。
从这个角度而言,江东维持现状,未必就比得上让唐国来进行管理。起码唐国所奉行的各种政策,要远比江东如今政令不通的状态对百姓更加有利。
蔡景历自知对于徐度这样的实权军头,单纯的道德感染力也不会有太强的驱动,最关键还是其人本身的利益要得到保障。
他这一次来游说徐度也并非全无准备,当见到徐度已经颇有意动的时候,便又继续加一把劲的说道:“今唐皇势大、举世难敌,更兼宽宏英明、胸襟博大。诸如王琳之流江湖顽贼,犹肯收留庇护,若将此喻以马骨,则所筑金台、正待使君啊!”
徐度听到这话后,眉头更加舒展,但还是摆手叹息道:“我旧从先主虽然薄具微功,事迹止于江东,恐未为唐皇所知。蔡某所谓金台待我,像是荒诞不实!”
蔡景历闻言后却摇头道:“江东亦是天下一方,唐皇若欲为天下主,岂可不重此方英雄?使君驰名江东,若仍不为所重,可知唐家博大俱是作假。使君应知下官叔父而今正为唐国扬州长史,使君若信任下官,下官愿过江为使君奔相问,若是得重便再归告使君,若不得重,则归与使君共守京口,誓不降敌!”
“这、这……茂世所计,斯是良言。只不过,唐家是何情怀,的确可虑!若其当真伪作良善、欺世诈人,如若能够提前察觉,也能有所防备!”
听完蔡景历的述说之后,徐度一时间心内也是颇感纠结。
如果蔡景历当真是为唐国做说客、前来游说他归降的话,那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立即答应,无论是出于对先主的忠义,还是故作矜持、自抬一下身价,都得劳烦其人多往来奔走几趟,才能最终做出决定。
可是现在蔡景历只是自发的前来劝说他,并没有得到唐国方面的指使授意,而更关键的是他还被说动了,那么自然也就急于搞清楚唐国对此究竟是怎样一个态度。
如果对方态度热情,那自然就可以谈下去,如果对方只是不冷不淡,他也没有必要再热脸去贴冷屁股、自讨没趣,还是应当尽快思忖别计,做更多的准备。
既然蔡景历主动请缨、愿意为其奔走,而且也有这样的人脉关系,于是徐度便也顺水推舟的答应下来,同时又说道:“茂世为我奔走,我自不能让你失礼人前。你且稍待片刻,我着府员置备一批礼货,再一起相送过江!”
说完这话后,他便又连忙安排府员将之前陈蒨使人送来、还没来得及清点入库的那些财宝礼货重新打包装起,让蔡景历携带着一起过江去做打点。
此时的他心里俨然已经将投唐当作一个谋身的选择,如果因为礼货微薄之类的小问题而致使对方误会自己诚意不足,从而让事情最终不成,那可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第1324章 义结金兰
侯景之乱中,淮南受害尤深,不仅仅只是在动乱持续的时间内饱受战争的荼毒,在这场动乱被平定之后,淮南的战火却仍然没有停息下来,反而越演越烈。包括作为淮南重镇的广陵,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数易其主,几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安宁。
一直等到南陈与关中政权的邦交关系稳定下来,加上北齐势力被动的退出淮南,区域内的动荡才告一段落,生活在此乡的民众也获得了一段久违的安宁时光,得以休养生息。
但是广陵作为区域内的中心重镇,其归属权仍然引人觊觎,并终于在日前再一次发生了转移,从南陈手中转为大唐掌控,唐国的扬州总管府也正式的从寿阳转移到了广陵。
之前持续数年的战争动乱给广陵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无论是城池建筑还是城中居民都受害颇深。
原本的广陵城也是外围罗城、内里金城的格局,但是几次漫长且艰巨的攻防战结束之后,外围的罗城已经是残破不堪。在上一次南陈掌控城池的时候,便干脆仅仅只保留了位于城中高冈位置上的金城,另在冈下再造外城,使得广陵城主体向南偏移数里,距离江岸更近。
应该说之前南陈朝廷对于广陵城的重建和管理还是比较用心的,除了大兴土木的再造外城之外,又陆陆续续的向广陵回迁了几千户从淮南渡江躲避战乱的民众,使得城池再次恢复了一定的生机。
这种规模的营建和人员回迁,对于国力雄盛的大唐而言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南陈朝廷而言还是比较沉重的负担。但是为了保持对江北的影响力,南陈朝廷还是咬牙承受了下来,可见他们对于江北还是怀有一定的图谋与幻想,将广陵作为这一份图谋的一个重要支点。
只是随着国运日蹇,这份幻想也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甚至显得有些可笑。而在日前两国的交涉当中,陈主陈昌最终选择接受大唐的武力援助以平定南川变乱、以及获得南川的控制权,从而放弃了广陵城,这也意味着南陈朝廷彻底放弃了有关江北的各种谋算,内部的权势纠葛成为其最主要的矛盾。
蔡景历乘着牛车,行驶在新建的广陵外城街道上,看着街道上行人往来,市井间的生活仍是井然有序,并没有看到城池易主之后给城中民生秩序带来多大的冲击与破坏。
城内的秩序井然让他这个南朝臣子心内既感到欣慰,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复杂的感想。
南北对抗多年,如今的大唐可以说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北方的敌人,他们固然非常的强大,但对南朝却并不是一味的凭着强大武力压迫欺凌,而是一直持有一种宽厚包容的态度,让南朝士民在一种比较平和安稳的气氛中逐渐适应和接受他们的存在。
这种脉脉温情的方式固然也难以掩饰唐皇那意欲统一天下的勃勃野心,但是对普通的百姓而言,唐皇却是一位难得的仁主,一直都在尽量避免给普通民众造成惨痛的伤害。
就像如今的广陵城,明明城中百姓都是之前陆续从江东迁回安置的南朝子民,但是对于城中管理权的易主却完全没有表现出什么不适、或者说抵触。
唐军入驻城池后,也并没有急于彰显自身的存在感、强调威权,在城池的管理方面仍是保持着原本的规章与秩序,仅仅只是在城防方面有所加强。
唐军的实力自然是远远的强过了南陈军队,从这方面而言,此番广陵城的易主,除了让城池更加安全、城中秩序更有保障之外,几乎没有带来其他的改变。如此一来,也就难怪城中民众对此全无介意了。 ↑返回顶部↑
从这个角度而言,江东维持现状,未必就比得上让唐国来进行管理。起码唐国所奉行的各种政策,要远比江东如今政令不通的状态对百姓更加有利。
蔡景历自知对于徐度这样的实权军头,单纯的道德感染力也不会有太强的驱动,最关键还是其人本身的利益要得到保障。
他这一次来游说徐度也并非全无准备,当见到徐度已经颇有意动的时候,便又继续加一把劲的说道:“今唐皇势大、举世难敌,更兼宽宏英明、胸襟博大。诸如王琳之流江湖顽贼,犹肯收留庇护,若将此喻以马骨,则所筑金台、正待使君啊!”
徐度听到这话后,眉头更加舒展,但还是摆手叹息道:“我旧从先主虽然薄具微功,事迹止于江东,恐未为唐皇所知。蔡某所谓金台待我,像是荒诞不实!”
蔡景历闻言后却摇头道:“江东亦是天下一方,唐皇若欲为天下主,岂可不重此方英雄?使君驰名江东,若仍不为所重,可知唐家博大俱是作假。使君应知下官叔父而今正为唐国扬州长史,使君若信任下官,下官愿过江为使君奔相问,若是得重便再归告使君,若不得重,则归与使君共守京口,誓不降敌!”
“这、这……茂世所计,斯是良言。只不过,唐家是何情怀,的确可虑!若其当真伪作良善、欺世诈人,如若能够提前察觉,也能有所防备!”
听完蔡景历的述说之后,徐度一时间心内也是颇感纠结。
如果蔡景历当真是为唐国做说客、前来游说他归降的话,那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立即答应,无论是出于对先主的忠义,还是故作矜持、自抬一下身价,都得劳烦其人多往来奔走几趟,才能最终做出决定。
可是现在蔡景历只是自发的前来劝说他,并没有得到唐国方面的指使授意,而更关键的是他还被说动了,那么自然也就急于搞清楚唐国对此究竟是怎样一个态度。
如果对方态度热情,那自然就可以谈下去,如果对方只是不冷不淡,他也没有必要再热脸去贴冷屁股、自讨没趣,还是应当尽快思忖别计,做更多的准备。
既然蔡景历主动请缨、愿意为其奔走,而且也有这样的人脉关系,于是徐度便也顺水推舟的答应下来,同时又说道:“茂世为我奔走,我自不能让你失礼人前。你且稍待片刻,我着府员置备一批礼货,再一起相送过江!”
说完这话后,他便又连忙安排府员将之前陈蒨使人送来、还没来得及清点入库的那些财宝礼货重新打包装起,让蔡景历携带着一起过江去做打点。
此时的他心里俨然已经将投唐当作一个谋身的选择,如果因为礼货微薄之类的小问题而致使对方误会自己诚意不足,从而让事情最终不成,那可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第1324章 义结金兰
侯景之乱中,淮南受害尤深,不仅仅只是在动乱持续的时间内饱受战争的荼毒,在这场动乱被平定之后,淮南的战火却仍然没有停息下来,反而越演越烈。包括作为淮南重镇的广陵,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数易其主,几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安宁。
一直等到南陈与关中政权的邦交关系稳定下来,加上北齐势力被动的退出淮南,区域内的动荡才告一段落,生活在此乡的民众也获得了一段久违的安宁时光,得以休养生息。
但是广陵作为区域内的中心重镇,其归属权仍然引人觊觎,并终于在日前再一次发生了转移,从南陈手中转为大唐掌控,唐国的扬州总管府也正式的从寿阳转移到了广陵。
之前持续数年的战争动乱给广陵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无论是城池建筑还是城中居民都受害颇深。
原本的广陵城也是外围罗城、内里金城的格局,但是几次漫长且艰巨的攻防战结束之后,外围的罗城已经是残破不堪。在上一次南陈掌控城池的时候,便干脆仅仅只保留了位于城中高冈位置上的金城,另在冈下再造外城,使得广陵城主体向南偏移数里,距离江岸更近。
应该说之前南陈朝廷对于广陵城的重建和管理还是比较用心的,除了大兴土木的再造外城之外,又陆陆续续的向广陵回迁了几千户从淮南渡江躲避战乱的民众,使得城池再次恢复了一定的生机。
这种规模的营建和人员回迁,对于国力雄盛的大唐而言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南陈朝廷而言还是比较沉重的负担。但是为了保持对江北的影响力,南陈朝廷还是咬牙承受了下来,可见他们对于江北还是怀有一定的图谋与幻想,将广陵作为这一份图谋的一个重要支点。
只是随着国运日蹇,这份幻想也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甚至显得有些可笑。而在日前两国的交涉当中,陈主陈昌最终选择接受大唐的武力援助以平定南川变乱、以及获得南川的控制权,从而放弃了广陵城,这也意味着南陈朝廷彻底放弃了有关江北的各种谋算,内部的权势纠葛成为其最主要的矛盾。
蔡景历乘着牛车,行驶在新建的广陵外城街道上,看着街道上行人往来,市井间的生活仍是井然有序,并没有看到城池易主之后给城中民生秩序带来多大的冲击与破坏。
城内的秩序井然让他这个南朝臣子心内既感到欣慰,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复杂的感想。
南北对抗多年,如今的大唐可以说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北方的敌人,他们固然非常的强大,但对南朝却并不是一味的凭着强大武力压迫欺凌,而是一直持有一种宽厚包容的态度,让南朝士民在一种比较平和安稳的气氛中逐渐适应和接受他们的存在。
这种脉脉温情的方式固然也难以掩饰唐皇那意欲统一天下的勃勃野心,但是对普通的百姓而言,唐皇却是一位难得的仁主,一直都在尽量避免给普通民众造成惨痛的伤害。
就像如今的广陵城,明明城中百姓都是之前陆续从江东迁回安置的南朝子民,但是对于城中管理权的易主却完全没有表现出什么不适、或者说抵触。
唐军入驻城池后,也并没有急于彰显自身的存在感、强调威权,在城池的管理方面仍是保持着原本的规章与秩序,仅仅只是在城防方面有所加强。
唐军的实力自然是远远的强过了南陈军队,从这方面而言,此番广陵城的易主,除了让城池更加安全、城中秩序更有保障之外,几乎没有带来其他的改变。如此一来,也就难怪城中民众对此全无介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