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7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王,时局骤变,此去吴郡怕是不会顺利。况吴明彻乃是江北骁将,声震江左,其人既出,难免人心惊疑,若是大王身陷吴郡,恐怕吴兴生变啊!故请大王暂归吴兴,且望时局变化,再思别计。”
  陈蒨这里还在皱眉思忖,其麾下部将们便忍不住发声劝告道,在知晓如今南川纷乱这么快解决之后,他们也不再像一开始出兵时候那样乐观了。
  “不可!如今事情已经发动起来,怎能半途而废!况子高等今自引兵据于吴郡,华皎亦当道破冈渎,此群徒俱我门下心腹,既为人见,我纵然不赴吴郡,人亦尽知此谋乃出于我。当下之计,唯不惧凶险,继续推动!”
  陈蒨闻言后便缓缓摇头,口中沉声说道:“眼下情势也未至极凶之境,眼下吴郡仍然在我掌控之内,南川事了,唐军想亦不会东行入国,吴明彻久处江北,未谙吴乡人情,所部兵力不盛,尤需仰仗京口策应。只需京口徐度不相协同,吴明彻孤军深入,也同样难以张其兵势于我乡里!”
  尽管形势骤变,大大的打乱了陈蒨之前的构想,但他在沉思一番之后,还是很快把握住了事情的关键所在。南川变乱迅速平定下来,固然又让朝廷的威慑力有所加强,但主要还是狐假虎威,朝廷本身的力量增长非常有限,甚至需要分兵镇守南川,会令朝廷当下能够调度的兵力更加摊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直接中段计划、撤退返回吴兴,只是给了朝廷以喘息之机。且不说后续一段时间内还会不会有更好的机会,单单这一次的半途而废,也会让朝廷意识到自己的虚实,从而加紧对于吴中的打击。
  所以眼下唯一的破局之法就在于联络京口的徐度,哪怕只是让其人保持中立的态度,陈蒨也有信心凭着三吴的势力来抗衡并打退吴明彻的进攻。只要朝廷的力量进不来三吴之地,那局势便仍会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不过部将们有一点没有说错,那就是在如此形势骤变的情况下,吴兴人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也着实可虑,眼下陈蒨的确是不适合再前往吴郡去,一旦被限制在了吴郡境内,难免就会有顾此失彼之患。
  因此很快陈蒨便做出了决定,着令部将钱道戢率领一部人马前往吴郡增援,自己则率领亲信部众重新返回吴兴,亲自坐镇当地集结豪强势力,为应对接下来更进一步的战事而作准备。
  当然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那就是着令吴郡诸将们速将境内所缴获的金宝财货送往京口,用以贿赂京口徐度,争取其人的支持。至于其他缴获的物资,除了一部分必须的军资消耗品留下来满足诸军耗用之外,剩下的要统统尽快送回吴兴,以做好长期据守对抗的准备。
  陈蒨此番雄心勃勃的率部北进,结果却骤遭变故半道而返,心情自是多多少少有些郁闷。而在返回吴兴之后,他也不能将失落的心情表现出来,还是强打起精神来,应付那些赶来问询情势变化的吴中豪强们。
  同时,他也没有忘了向已经返回会稽的侯安都传信,希望对方能够做好抗争的准备。从短期而言,唐军或许不会直接干涉江东的局势变化,但其军伍既然已经大举南来,而且深入南川岭表,那么接下来继续向三吴浙闽地带扩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样一个进程,显然不是如今这样一个羸弱昏聩的朝廷能够阻止的。所以眼下提防唐军势力翻越武夷山向东扩张,便成了他们这些盘踞在地方的实力派们必须要考虑、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但陈蒨这么想显然还是有些乐观了,如今南陈内部诸多矛盾、积弊重重,就算他有怎样的忧患意识,但是因为不在其位,所进行的各种自以为有益家国的折腾反而是进一步加重了南陈的内耗,接下来的局面崩溃可能会来的比他想象中还要更加的迅猛。
  第1322章 钱塘潮信
  随着局势的剧烈变化,京口便又成了能够左右江东局面的重要焦点,但是作为京口镇将的徐度却并没有因此而感觉到自身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和显赫,反而心情倍感焦灼。
  让徐度心情变得无比恶劣的,自然也是南川变乱迅速平定一事。这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是有不同的意义,王琳投降之后,侯瑱因为担心唐军矛头会直接指向自己,乖乖选择低头。陈蒨则担心吴兴人心或会受此震慑而产生什么摇摆动荡,便也放弃北进吴郡,选择返回吴兴坐镇。
  眼下的京口,看似是朝廷和陈蒨都想要拉拢的对象,但对徐度而言,同样有一个致命的隐患让他寝食不安,那就与他仅有一江之隔、如今已经被唐军驻守的广陵!
  所以眼下摆在徐度面前就有一个问题,唐军与朝廷联合解决南川变乱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那么来日解决京口又要多久?
  大概朝廷也有了这样的一个觉悟和猜想,陈昌似乎笃定徐度会受此震慑,不敢再违抗朝廷的命令,故而在派出吴明彻前往吴郡定乱后,又派遣使者传信给徐度着其策应配合吴明彻的行动,根本就没考虑到徐度一旦率军离开京口,那么广陵方面的唐军一旦有什么异动,南陈这里又该如何应对。
  朝廷没有考虑到,或者刻意的忽略这个问题,徐度对此却不能不考虑,因为京口乃是他安身立命所在。一旦此地发生什么动荡,他的权势地位和利益便都要受到最为直接的影响。
  相较于朝廷漫不经心的指令,临川王的态度又要端正得多,除了频频派遣心腹前来游说交流之外,更是在朝廷命令下达不久,便又命人送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财货数量之大,饶是见多了大场面的徐度都不由得为之色变。
  不过以如今徐度的身份地位,单纯的货利往来也不足以让他做出什么重要的决定,相较于这些财货,更让他感到欣慰的还是由此所体现出来临川王的诚恳态度。
  “临川王如此重礼相赠,实在让我受之有愧。尤其如今吴郡正为乱众所据,一路行来想必蜿蜒难行,大王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啊!传情寄意,一言即可,重货输赠,也让来回奔走的使员凭添风险!”
  尽管心中对临川王的态度很满意,但徐度还是没有直接将真实心意表达出来,望着负责前来拜访的到仲举笑语道:“大王如此豪礼相赠,想必有事相托,到君直言无妨。”
  到仲举听到徐度此言,便不由得苦笑一声,旋即便又向徐度抱拳说道:“大王今遣下官前来拜访徐公,确有一事相告,便是吴郡此番事情。实不相瞒,此番入据吴郡之乱众,多半都是自吴兴走出的狂悖游食。
  大王原本打算圈禁境中,劝善教化、勒其归乡,却不想这些游食因惧大王威严,竟然出走吴郡,更是直接进犯郡城。而今事态蔓延扩大,也让朝廷震怒,想已有定乱之举待施。
  因为事涉吴兴群徒,故而大王希望能由吴兴出兵消弭此乱,避免被朝野有心之人再作利用,更加离间之计、使朝廷疏远大王。徐公国之柱臣,想必能识当中利害,若肯出手相助,大王亦必感激不尽、另有重谢。”
  吴郡方面是什么情况,徐度当然也明白,甚至可以确定送来的这些礼货想必就是在吴郡的战利品。
  此时听到到仲举这么说,他也没有急于答应或拒绝,而是又笑语问道:“原来事中还有这样的隐情,那么大王希望我能怎么配合?眼下大王想必已经将近吴郡了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