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70节(2 / 4)
除了军事上的进一步扩军,关东诸路括户使者也都陆续有结果反馈回来。杨坚这个家伙虽然耽于温柔乡中,不愿意离家出差,但其所创制的大索貌阅这一括户制度却仍被用于这一次的关东括户之中,并且取得了非常卓越可观的成果。
此番关东括户,诸道使者分别巡查原北齐境内近五十州、一百五十余郡,最终检括出来的户数达到了三百五十余万户之多!
当这一数据被汇报朝中的时候,朝中君臣也无不为之惊叹不已。一国国力的强弱有多个方面,而人口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从这一次关东括户的数据来看,哪怕是在之前西魏将要攻灭北齐的前夕,彼此之间单单人口便仍有着足足一百多万户的差距!
这一百多万户多出的人口当中,哪怕十家抽一丁,都能再抽出十余万的壮卒!至于这些人口所代表着更多的生产力和耕地,以及他们所能上缴的赋税差距,都能给两国之间的对抗带来极大的影响!
但是在之前两国对抗的过程中,这一百多万户人口的差距所能造成的影响却完全没能体现出来,仿佛这些人直接在北齐疆域中被抹去了,甚至北齐朝廷所能有效发挥出来的国力还要远远的小于当时的西魏。
不过按照各路括户使所提交上来的奏表来看,这些人口也跟直接抹去了差不多。各路括户使以当地州郡官府所提供的籍册为基础进行审阅,结果这些籍册本身便错漏诸多,单单所编录不清的籍民户数、丁口等各项资料不实便多大数成。
豪强大户争相荫庇,百十家却只有一个户头,见籍者非小即老,能够履行租调任务的只占少数。原本一个地方该当承受的赋税劳役,有门路的直接隐没户籍,只能由那些老实平民均摊。等到他们各自不堪重赋而家破人亡,便又会被豪强大户所兼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有的县明明地处肥乡沃土,结果见籍之户能够收缴赋税者却不足一半,以至于政治现状反倒比穷乡僻壤还要更加恶劣。
如果说这些豪强大户总还要立一个户头、承担一份赋税,可是那些分散在河北各地的寺庙就更加过分了,他们荫庇着大量的人口,占据着大片的良田,却完全不承担任何的义务。
此番关东诸道括户编籍,单单在各地寺庙中所搜括出来的人口,便达到几十万户之多。由此可见在北齐统治者的佞信之下,沙门势力在河北等地要比在南朝更加势大。
“观此诸事,齐之衰亡又岂在于强敌攻伐啊!其主视民如仇、役人如畜,其国不败,天理何存?”
李泰如今作为胜利者,自然可以随意评价北齐的统治者们。但即便抛开针对失败者的贬低,单单拨开迷雾所展现出来的北齐种种失治问题,也的确是令人触目惊心。
虽然籍民括户只是一个开始,但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接下来进行各种行政管理与生产秩序的恢复便也都有了一个大概的方略,编户齐民、均田劝耕、休养生息,生机自然会快速的恢复起来。
相对于河北、河南各地的军政事务进展顺利,以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诸事则就遭遇了不少阻滞。
晋阳作为北齐统治中心、尤其是晋阳勋贵们所经营的老巢所在,许多情况较之别处都有不同,都已经板结成一块了,就连齐主都已经搞不动,外人更难逐一插手进行解决。
他之前只是着令暂时稳住这一区域的平稳,等到河北各地秩序重新建立起来之后,针对这里便直接从根本上把问题解决,将此间所残留的北齐晋阳勋贵与晋阳兵并其家属们直接迁走,不使再滞留原地。
这任务看起来比较繁重,但事实上也并不怎么难。晋阳兵是以六镇军民为基础所组建起来的,就算是在东魏北齐治下,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了不起三五十万人口罢了。之前各种俘虏、分流以及杀伤等等折损,到如今仍然留在晋阳周边的怕也不足二十万,而且其中大部分还都属于老弱病残。
扣除那些坚持不住长途迁徙和愿意接受官府打散安置的人员,需要进行长途迁徙的顶多也不过只有十万之众。
如今湘州作为山南甘蔗原料中心产地,还有宁州新近发现的矿藏资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扩大生产,这些人转移到那些地方去正合其宜,远比留在太原当地成为治安隐患要好得多。
当针对北齐的消化吸收和大唐内部人事秩序整顿告一段落之后,朝野之间的注意力自然又往南面投去,同时南陈也极有默契的遣使来朝、加强互动。
第1311章 岭表叛乱
在江陵之战结束后,关中政权与南朝的关系便降到了冰点。可是之后不久北齐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对南朝的图谋和威胁更大,尤其在陈霸先上位之后,为了自保便又开始与关中政权展开比较密切的互动与合作。
如今的南陈皇帝陈昌对于关中的依赖性更强,如今其人能够稳定住国中局面,相当一部分都是靠着来自关中政权的支持。
在年初大唐立国的时候,陈昌也是在第一时间便遣使来贺并且进献重礼,态度之殷勤热切甚至都超过了大唐国内一些大臣,更远远超过了大唐周边一众外邦政权,双方的邦交关系也是十分的密切。
不过当时间进入年中的时候,两国的邦交却蒙上了一层阴霾。
因为唐军在进剿北齐青州残余势力的时候,盘点战果时竟然在战俘当中发现了来自南陈的人员,乃是南陈临川王陈蒨派往青州联络北齐伪主高湛的使者。而高湛在被押解到长安之后,也对南陈陈蒨与之互相联络、意图互相勾结以对抗大唐的事情供认不讳。
在南陈内部,陈蒨本来就是抵触与大唐结盟修好的代表人物,如今又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大唐朝廷自然不会就此轻易揭过。于是在针对北齐残余势力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之后,朝廷当即便也安排使者,带领相关的人证物证前往江东建康,向南陈朝廷讨要一个解释。
南陈国主陈昌对于此事并不清楚,也是直到唐使抵达建康才知道堂兄陈蒨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心情自是震怒不已,在确定事情并非虚假之后,陈昌便先行派遣使者来长安道歉,并请求朝廷能够给其一点时间,让他从容处理相关人事,再给大唐一个交代。
转眼间,时间便又过去了几个月,南陈使者才又再次来到长安,只是这一次的到来并不是给大唐什么交代,而是告急求援。 ↑返回顶部↑
此番关东括户,诸道使者分别巡查原北齐境内近五十州、一百五十余郡,最终检括出来的户数达到了三百五十余万户之多!
当这一数据被汇报朝中的时候,朝中君臣也无不为之惊叹不已。一国国力的强弱有多个方面,而人口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从这一次关东括户的数据来看,哪怕是在之前西魏将要攻灭北齐的前夕,彼此之间单单人口便仍有着足足一百多万户的差距!
这一百多万户多出的人口当中,哪怕十家抽一丁,都能再抽出十余万的壮卒!至于这些人口所代表着更多的生产力和耕地,以及他们所能上缴的赋税差距,都能给两国之间的对抗带来极大的影响!
但是在之前两国对抗的过程中,这一百多万户人口的差距所能造成的影响却完全没能体现出来,仿佛这些人直接在北齐疆域中被抹去了,甚至北齐朝廷所能有效发挥出来的国力还要远远的小于当时的西魏。
不过按照各路括户使所提交上来的奏表来看,这些人口也跟直接抹去了差不多。各路括户使以当地州郡官府所提供的籍册为基础进行审阅,结果这些籍册本身便错漏诸多,单单所编录不清的籍民户数、丁口等各项资料不实便多大数成。
豪强大户争相荫庇,百十家却只有一个户头,见籍者非小即老,能够履行租调任务的只占少数。原本一个地方该当承受的赋税劳役,有门路的直接隐没户籍,只能由那些老实平民均摊。等到他们各自不堪重赋而家破人亡,便又会被豪强大户所兼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有的县明明地处肥乡沃土,结果见籍之户能够收缴赋税者却不足一半,以至于政治现状反倒比穷乡僻壤还要更加恶劣。
如果说这些豪强大户总还要立一个户头、承担一份赋税,可是那些分散在河北各地的寺庙就更加过分了,他们荫庇着大量的人口,占据着大片的良田,却完全不承担任何的义务。
此番关东诸道括户编籍,单单在各地寺庙中所搜括出来的人口,便达到几十万户之多。由此可见在北齐统治者的佞信之下,沙门势力在河北等地要比在南朝更加势大。
“观此诸事,齐之衰亡又岂在于强敌攻伐啊!其主视民如仇、役人如畜,其国不败,天理何存?”
李泰如今作为胜利者,自然可以随意评价北齐的统治者们。但即便抛开针对失败者的贬低,单单拨开迷雾所展现出来的北齐种种失治问题,也的确是令人触目惊心。
虽然籍民括户只是一个开始,但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接下来进行各种行政管理与生产秩序的恢复便也都有了一个大概的方略,编户齐民、均田劝耕、休养生息,生机自然会快速的恢复起来。
相对于河北、河南各地的军政事务进展顺利,以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诸事则就遭遇了不少阻滞。
晋阳作为北齐统治中心、尤其是晋阳勋贵们所经营的老巢所在,许多情况较之别处都有不同,都已经板结成一块了,就连齐主都已经搞不动,外人更难逐一插手进行解决。
他之前只是着令暂时稳住这一区域的平稳,等到河北各地秩序重新建立起来之后,针对这里便直接从根本上把问题解决,将此间所残留的北齐晋阳勋贵与晋阳兵并其家属们直接迁走,不使再滞留原地。
这任务看起来比较繁重,但事实上也并不怎么难。晋阳兵是以六镇军民为基础所组建起来的,就算是在东魏北齐治下,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了不起三五十万人口罢了。之前各种俘虏、分流以及杀伤等等折损,到如今仍然留在晋阳周边的怕也不足二十万,而且其中大部分还都属于老弱病残。
扣除那些坚持不住长途迁徙和愿意接受官府打散安置的人员,需要进行长途迁徙的顶多也不过只有十万之众。
如今湘州作为山南甘蔗原料中心产地,还有宁州新近发现的矿藏资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以扩大生产,这些人转移到那些地方去正合其宜,远比留在太原当地成为治安隐患要好得多。
当针对北齐的消化吸收和大唐内部人事秩序整顿告一段落之后,朝野之间的注意力自然又往南面投去,同时南陈也极有默契的遣使来朝、加强互动。
第1311章 岭表叛乱
在江陵之战结束后,关中政权与南朝的关系便降到了冰点。可是之后不久北齐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对南朝的图谋和威胁更大,尤其在陈霸先上位之后,为了自保便又开始与关中政权展开比较密切的互动与合作。
如今的南陈皇帝陈昌对于关中的依赖性更强,如今其人能够稳定住国中局面,相当一部分都是靠着来自关中政权的支持。
在年初大唐立国的时候,陈昌也是在第一时间便遣使来贺并且进献重礼,态度之殷勤热切甚至都超过了大唐国内一些大臣,更远远超过了大唐周边一众外邦政权,双方的邦交关系也是十分的密切。
不过当时间进入年中的时候,两国的邦交却蒙上了一层阴霾。
因为唐军在进剿北齐青州残余势力的时候,盘点战果时竟然在战俘当中发现了来自南陈的人员,乃是南陈临川王陈蒨派往青州联络北齐伪主高湛的使者。而高湛在被押解到长安之后,也对南陈陈蒨与之互相联络、意图互相勾结以对抗大唐的事情供认不讳。
在南陈内部,陈蒨本来就是抵触与大唐结盟修好的代表人物,如今又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大唐朝廷自然不会就此轻易揭过。于是在针对北齐残余势力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之后,朝廷当即便也安排使者,带领相关的人证物证前往江东建康,向南陈朝廷讨要一个解释。
南陈国主陈昌对于此事并不清楚,也是直到唐使抵达建康才知道堂兄陈蒨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心情自是震怒不已,在确定事情并非虚假之后,陈昌便先行派遣使者来长安道歉,并请求朝廷能够给其一点时间,让他从容处理相关人事,再给大唐一个交代。
转眼间,时间便又过去了几个月,南陈使者才又再次来到长安,只是这一次的到来并不是给大唐什么交代,而是告急求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