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时山东、陕西有二十万流民到河南求食,于谦提议将河南和山西积蓄的大量粮食分给这些没有食物的贫民,还给他们分发土地和耕牛,等到秋后再偿还,没有能力偿还的老弱直接免除。”
  “于谦还在黄河沿岸加厚堤坝,挖井种树,缓和了当地频繁的水旱灾害。”
  “还将大同镇边将领私人开垦的田地全部收为官家屯田,以资助边防开支。”
  ……
  【正统年间,内阁的三杨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就能得到批准。】
  【等到“三杨”去世,王振掌权,他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就劝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道:“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就是“两袖清风”的由来。】
  【后来于谦被召入中央,但王振可没有忘记于谦不给自己面子的事,他指使通政使李锡诬陷于谦对皇帝不满,于谦被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月之久。】
  【河南、山西的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民情激愤,他们联名上书,伏阙请愿。就连周王、晋王这样的藩王都在为于谦求情,王振扛不住这么大的压力,最终还是放了于谦,降为大理寺少卿。】
  评论区
  “于谦是第一个让王振忌惮却不敢杀的人。”
  “王振找的理由特别有意思,他说他要抓的是另一个叫于谦的,只不过跟这个于谦同名同姓,所以才搞错了。”
  ……
  【国难之际,于谦如同擎天之柱,支撑起了大明最后的气节,稳定了朝廷内部的动荡,坚定了大明军民保卫北京的信念!】
  【于谦命令京城戒严,进入战时状态,召勤王大军入京,同时制定明确的赏罚政策,有功就赏,若是有人临阵退缩,后队斩前队,其余退缩、降敌、掠民财物等皆有相应惩罚。】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北京城精锐的三大营已经在土木堡被尽数葬送,现在京城的军队只剩下不到十万人,且缺少粮草,人心不稳,要守护拥有九个城门的北京城,这远远不够!】
  【于谦只能调集二线部队——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进京守卫。】
  【但人有了,粮草就更短缺了,北京城附近最大的粮仓在通州,必须将通州的粮草运往北京,一来满足城内军民所需,二来也可以坚壁清野,以免这些粮食便宜了瓦剌人。】
  【于谦下令,征调五百辆大车将通州的粮草运往京师,同时,那些从各地前往北京的军队都要从通州转道,运粮二十石到京师的就能得到赏银一两。】
  【他还给在京的文武官员预支了九个月俸粮,军人预支了半年俸粮,只不过……这些都需要他们自己想办法去通州领取。如此一来,京师的粮食储备逐渐丰足。】
  【在兵力、粮草得到补充后,京师人心也渐渐安定。】
  【武器装备方面,京师剩下的数量也严重不足,于谦一边命令工部加紧生产,又将南京库存兵器的三分之二调入京师以备急用。同时还派出人手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武器装备。】
  【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内政,调兵备战,明朝廷共调集了二十二万大军增强京师防守力量。此时京师人心稳定,军事势力大增,为抵御瓦剌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朱标:“好啊,只要京师稳定下来,瓦剌人远道而来,根本不足为虑。”
  天幕下的观众也在为于谦喝彩,此人虽是科举出身,没有从军经验,却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如此清晰的条理。
  【于谦将二十二万大军安排在京城九门防守,总兵官武清伯石亨防守德胜门,都督陶瑾防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防守东直门……各门守将皆由石亨节制,于谦则亲至德胜门参加战斗。】
  【于谦下令,凡是有盔甲者不出城迎战的斩首,各部队出城部署完毕后,将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朱元璋不确定道:“于谦是个文臣吧!”
  朱标:“武艺怎么样?”
  朱棣:“德胜门在北京城西北方向,直面瓦剌人的大军,是最危险的地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