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2 / 3)
【她以阁臣“三杨”和礼部尚书胡濙、英国公张辅五位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被称为“女中人杰”!】
【可惜,在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张太皇太后去世了……】
朱标:“朱祁镇才虚岁十六啊,他有能力亲政吗?”
朱棣:“坏了,朕记得天幕曾说过,三杨面对宦官王振一味退缩……”
【张太皇太后的去世,最高兴的要数宦官王振。】
【王振,河北蔚州人,他与明宪宗时的汪直、明武宗时的刘瑾、明熹宗时的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
朱厚照:这怎么能一样呢,魏忠贤不知根底,但汪直与刘瑾只是祖父和朕扶持来制衡朝臣的,一道诏书就能废了他们,王振却是能做皇帝的主的。
【王振本是一个不得志的落第秀才,他略通经书,科举失败后在私塾教书,后来又做了教官。或许是认为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进身之路过于艰难,他便在永乐末年自阉入宫,当了宦官。】
朱棣:“为了追求权利名望连男人都不做了,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底线!”
宣宗朱瞻基找到了能让自己出气的人:“将王振押过来!”
王振来到大殿的时候,满朝文武都对他怒目而视!
【王振是宫中少有的有学识的宦官,在内宫教导小太监识字,颇得朱瞻基的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镇。朱祁镇对他十分敬畏,只称呼他为“王先生”,从不直呼其名。】
【王振极善察言观色,迎奉拍马,把年幼的太子哄得死心塌地。朱祁镇即帝位后,就把他提拔为宫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太监,替皇帝管理和批阅所有奏章。王振成了正统皇帝最为信赖之人,与掌握票拟权的阁臣互相制衡!】
评论区
“王振刚开始的时候还不露声色,与三杨为首的辅政大臣关系融洽,甚至还在朱祁镇与宦官踢球时进行劝谏,博得了三杨的好感。”
杨士奇:“奸佞小人,巧言令色!”
“王振不断教唆朱祁镇对大臣采取严厉的态度,以重典治国,先后借故惩置了王骥、邝埜等官僚,处罚了没有及时弹劾的言官。言官们鉴于朱祁镇的态度,只能频繁参劾大臣,王振借此在群臣中立威!”
始皇:“哼!这就是指鹿为马,筛选与自己一派的人。”
扶苏:“这些奸佞小人,几千年了依旧在重复着赵高的把戏。”
于谦:“可惜三杨并没有压制王振的能力与气魄,纵容王振的势力逐渐坐大。”
第536章 土木之变
【张太皇太后眼光独到,早就看出皇帝太过信任身边的宦官,将来定会有宦官之祸。她直接命宫女将刀架在王振脖子上,若不是朱祁镇和五个辅政大臣都为他求情,王振当场就被杀了。】
【这次虽然幸免于难,但这把刀却从此横亘在了王振的心中,太皇太后活着的时候,他根本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
朱元璋:“可惜,怎么就没有杀了他!”
马皇后:“哼!这会倒是不念叨后宫不得干政了。”
评论区
“太皇太后怎么就放过了王振,若是直接杀了他,将来也不会有土木堡之变了。”
“即便没有王振也会有李振、刘振,土木堡之变真正的祸首是当时的皇帝朱祁镇。”
“若不是他宠信宦官,但凡他多听朝臣一句,就不会有那场祸事!”
“有后来王振的祸国行为对比,更能体现出张太皇太后的英明!” ↑返回顶部↑
【可惜,在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张太皇太后去世了……】
朱标:“朱祁镇才虚岁十六啊,他有能力亲政吗?”
朱棣:“坏了,朕记得天幕曾说过,三杨面对宦官王振一味退缩……”
【张太皇太后的去世,最高兴的要数宦官王振。】
【王振,河北蔚州人,他与明宪宗时的汪直、明武宗时的刘瑾、明熹宗时的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
朱厚照:这怎么能一样呢,魏忠贤不知根底,但汪直与刘瑾只是祖父和朕扶持来制衡朝臣的,一道诏书就能废了他们,王振却是能做皇帝的主的。
【王振本是一个不得志的落第秀才,他略通经书,科举失败后在私塾教书,后来又做了教官。或许是认为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进身之路过于艰难,他便在永乐末年自阉入宫,当了宦官。】
朱棣:“为了追求权利名望连男人都不做了,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底线!”
宣宗朱瞻基找到了能让自己出气的人:“将王振押过来!”
王振来到大殿的时候,满朝文武都对他怒目而视!
【王振是宫中少有的有学识的宦官,在内宫教导小太监识字,颇得朱瞻基的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镇。朱祁镇对他十分敬畏,只称呼他为“王先生”,从不直呼其名。】
【王振极善察言观色,迎奉拍马,把年幼的太子哄得死心塌地。朱祁镇即帝位后,就把他提拔为宫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太监,替皇帝管理和批阅所有奏章。王振成了正统皇帝最为信赖之人,与掌握票拟权的阁臣互相制衡!】
评论区
“王振刚开始的时候还不露声色,与三杨为首的辅政大臣关系融洽,甚至还在朱祁镇与宦官踢球时进行劝谏,博得了三杨的好感。”
杨士奇:“奸佞小人,巧言令色!”
“王振不断教唆朱祁镇对大臣采取严厉的态度,以重典治国,先后借故惩置了王骥、邝埜等官僚,处罚了没有及时弹劾的言官。言官们鉴于朱祁镇的态度,只能频繁参劾大臣,王振借此在群臣中立威!”
始皇:“哼!这就是指鹿为马,筛选与自己一派的人。”
扶苏:“这些奸佞小人,几千年了依旧在重复着赵高的把戏。”
于谦:“可惜三杨并没有压制王振的能力与气魄,纵容王振的势力逐渐坐大。”
第536章 土木之变
【张太皇太后眼光独到,早就看出皇帝太过信任身边的宦官,将来定会有宦官之祸。她直接命宫女将刀架在王振脖子上,若不是朱祁镇和五个辅政大臣都为他求情,王振当场就被杀了。】
【这次虽然幸免于难,但这把刀却从此横亘在了王振的心中,太皇太后活着的时候,他根本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
朱元璋:“可惜,怎么就没有杀了他!”
马皇后:“哼!这会倒是不念叨后宫不得干政了。”
评论区
“太皇太后怎么就放过了王振,若是直接杀了他,将来也不会有土木堡之变了。”
“即便没有王振也会有李振、刘振,土木堡之变真正的祸首是当时的皇帝朱祁镇。”
“若不是他宠信宦官,但凡他多听朝臣一句,就不会有那场祸事!”
“有后来王振的祸国行为对比,更能体现出张太皇太后的英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