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见刘大夏在天幕发言,明朝其他大臣也不甘沉寂,他们一人一句道:“是啊,太宗陛下对外国使臣的赏赐就多达六百万两白银。”
  “这么多钱不如用在国内赈灾中。”
  “耗费靡多,毫无用处!”
  第530章 永乐大帝
  【成化年间刚刚经历过土木堡之变,大明国运被拦腰斩断,以当时衰退的国力,强行出海并不是明智之举,刘大夏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减少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但却“好心”办“坏事”,凭着这一句话被人骂了无数年,成了老迈昏聩的代名词。】
  明朝初年的皇帝皆大惊失色!
  朱元璋:“土木堡之变!”
  朱棣:“大明国运被拦腰斩断!”
  朱瞻基死死盯着年幼的儿子:“你到底做了什么混账事!”
  ……
  英宗之后的皇帝们却见怪不怪了,朱见深还有心安慰刘大夏:“卿……一片谋国之心,但天幕说的也不错,闭门……造车,只会让大明逐渐落后于异邦。”
  刘大夏低头沉思。
  大明许多朝臣都在沉思……
  【郑和下西洋虽然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但明朝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远航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政治和外交手段。随着远航次数的增加,明政府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这才导致远航活动难以为继的原因。】
  【古代很多好的政策都被官僚体制和朝廷自上而下的腐败断送的,明朝的官僚集团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独一档。】
  刘彻对此深有体会:“朕的盐铁官营,本是对百姓和朝廷都有利的政策,却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直接断送了!”
  【而且,郑和下西洋只是官方的航海行动,却并没有彻底打破海禁的政策,民间私人出海还是被禁止的。因此,明朝统治者没有看到海上贸易带来的繁荣。】
  评论区
  “宋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无法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交易,大部分税收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
  朱元璋抓住了重点:“咱的大明不能被宋比下去!”
  朱棣:“天幕说的有理,朕已经决定开放海禁政策,将来可以允许私人船只跟在朝廷的船队之后,只要他们缴纳足够的税银,朕可以为他们保驾护航!”
  换个角度,思路瞬间打开。
  朱高炽:“父皇,咱还可以多开一些港口,新建一些造船厂,每一只远洋海船都得从朝廷购买,每个出海的船只都要向朝廷缴税,一来一回,他们不就是给朝廷打工的了嘛。”
  朱棣很欣慰,难得有一次他们父子二人的观念一致了。
  ……
  【从此后历史的发展来看,朱棣的决定无疑是明智的,是超前的!】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强大,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机遇,不断推动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评论区
  “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看到未来的统治者是伟大的,比如秦始皇对统一的长远布局,汉武帝对匈奴的强势出击,唐太宗对夷狄的一视同仁……”
  【我们曾经亲手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却又与海洋时代擦肩而过。就在郑和的船队第七次回到国内的八十年后,葡萄牙人乘船来到了澳门,自此,这条海上贸易线就被西方人掌控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