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3 / 3)
“按理说,朱棣的身世已经无懈可击,但问题就出在朱棣本人身上!”
“建文年间,第一版《明太祖实录》已经纂修完成,朱棣即位后,这本书被焚毁。他命姚广孝、夏元吉重修《实录》,《明太祖实录》先后两次修撰,直到用了十六年才编撰完成。”
“正因为如此,《明太祖实录》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在加上朱棣在《实录》中多次强调自己的嫡子身份,强调自己深得父皇的偏爱,才陷入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窘境。”
“只能说朱棣修改后的史书有点离谱,让大家对他说的话都不敢相信了……”
朱标找到了罪魁祸首朱棣:“都是你做的好事,改的什么史书!”
朱元璋算是看明白了:“是啊,咱也想问你,如果没有问题,你为什么要改?改了就肯定有问题,这不是很正常的逻辑吗!”
朱棣:“朕只是想要掩盖靖难之事,突出父皇对朕的偏爱啊!”
我只想让所有人都知道爸爸最爱我,我招谁惹谁了o(╥﹏╥)o
【朱棣起兵靖难的出发点就是“清君侧”,登基后自然要将自己认定的“奸臣”清理出去,比如齐泰、黄子澄,比如方孝孺!】
【朱棣一登基便诛杀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虽然“诛十族”之说出自野史,并不保真,但受到方孝孺牵连而死的人有873人,充军的多达千人。】
评论区
“黄子澄还在外招募士兵的时候,南京就失守了,他被押送到京城,朱棣亲自审问,黄子澄怡然不惧,最后被车裂而死,族人无论老幼,皆被斩首,姻族被罚戍边。”
“齐泰与黄子澄一样被燕军抓捕,他的家人也被连坐,不过他的儿子和叔父幸免于难,被发配边疆。”
“景清更是因为预谋刺杀朱棣被肢解而死,他的家乡也被牵连查抄,整个村子都成了一片废墟,这就是所谓的瓜蔓抄!”
……
“《明史》中对他们的评价还算中恳: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 ↑返回顶部↑
“建文年间,第一版《明太祖实录》已经纂修完成,朱棣即位后,这本书被焚毁。他命姚广孝、夏元吉重修《实录》,《明太祖实录》先后两次修撰,直到用了十六年才编撰完成。”
“正因为如此,《明太祖实录》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在加上朱棣在《实录》中多次强调自己的嫡子身份,强调自己深得父皇的偏爱,才陷入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窘境。”
“只能说朱棣修改后的史书有点离谱,让大家对他说的话都不敢相信了……”
朱标找到了罪魁祸首朱棣:“都是你做的好事,改的什么史书!”
朱元璋算是看明白了:“是啊,咱也想问你,如果没有问题,你为什么要改?改了就肯定有问题,这不是很正常的逻辑吗!”
朱棣:“朕只是想要掩盖靖难之事,突出父皇对朕的偏爱啊!”
我只想让所有人都知道爸爸最爱我,我招谁惹谁了o(╥﹏╥)o
【朱棣起兵靖难的出发点就是“清君侧”,登基后自然要将自己认定的“奸臣”清理出去,比如齐泰、黄子澄,比如方孝孺!】
【朱棣一登基便诛杀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虽然“诛十族”之说出自野史,并不保真,但受到方孝孺牵连而死的人有873人,充军的多达千人。】
评论区
“黄子澄还在外招募士兵的时候,南京就失守了,他被押送到京城,朱棣亲自审问,黄子澄怡然不惧,最后被车裂而死,族人无论老幼,皆被斩首,姻族被罚戍边。”
“齐泰与黄子澄一样被燕军抓捕,他的家人也被连坐,不过他的儿子和叔父幸免于难,被发配边疆。”
“景清更是因为预谋刺杀朱棣被肢解而死,他的家乡也被牵连查抄,整个村子都成了一片废墟,这就是所谓的瓜蔓抄!”
……
“《明史》中对他们的评价还算中恳: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