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伪学逆党”名单的出笼既是庆元党禁的高潮,也是强弩之末的开始。】
  【公元1200年,朱熹去世,此后,韩侂胄建议宁宗弛伪学之禁。以赵汝愚平反为标志,党禁开始松动。但韩侂胄的权臣之势却如日中天,不可摇撼!】
  【庆元党禁是南宋统治集团对学术界的一次大规模的、全面的打击。使得乾道、淳熙年间的那种学术繁荣、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但是,站在历史下游俯瞰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朱熹为代表的道学,迎合了后世中国帝王的统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的脚步,导致清末任人宰割的悲剧。】
  朱元璋:!
  朱棣:!!
  雍正:!!!
  朱熹: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朱文公”他是继孔子、孟子、董仲舒之后的儒家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个从祀孔庙的非孔子弟子。】
  孔子来了兴趣:“不知他对儒学有何贡献与发展?”
  董仲舒也想起了什么:“后世观众如此抵触儒家,不会是因为他吧。”
  【朱熹祖籍江西省婺源,生于福建省。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入仕后曾担任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为官清正有为,致力于书院建设和教育事业。】
  【但朱熹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于朝堂,而是在思想学术界。】
  【朱熹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二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形成“程朱理学”,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孔子怒道:“这不是老夫的儒学,大可不必冠冕堂皇的套上儒家的帽子!”
  此言一出,宋朝之后的儒家子弟顿时闭麦了。被老祖宗骂了,还不能怼回去……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在朱熹的理论中,“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是至善的、客观的道德准则。它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永恒的价值标准,是人性中固有的善端。】
  【与“天理”相对,“人欲”则指的是人的过度欲望、私欲、不合乎天理的欲望。】
  【朱熹并没有否定人的一切欲望,而是认为人应当克制那些超出合理范围的欲望,以免被私欲所蒙蔽,失去本性中的善。】
  朱熹:“存天理是要保持和发扬人性中的善端,遵循天理行事,灭人欲则是要克制和消除那些不合乎天理的欲望。”
  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过度强调了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被后世的统治者利用,强化封建伦理道德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提高道德感可以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与封建帝王的统治思想不谋而合,却过度压抑了人性、限制个人的自由,也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发展,为后来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落后于世界潮流埋下了伏笔。】
  朱熹疑惑不解:“老夫本意是想要限制帝王将相不合时宜的欲望,希望他们能够勤俭爱民,正心诚意,不要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民众,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怎么就变成了对普通百姓的压迫!”
  当然是因为,任何政策都会无限向下兼容,却无法约束封建统治阶级。
  朱元璋:“朱熹的思想不好吗?如果所有百姓都能安分守己,这个天下还会有什么动乱?”
  朱标:“父皇,真正造成动乱的是王侯将相而不是普通百姓。”
  朱元璋下意识地不想思考这个问题,难道只有能够约束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