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2 / 3)
“二十年后,金军再次南下,李显忠才得以官复原职,被委以重任,参与隆兴北伐!”
“与李显忠不同,邵宏渊是一个以勇猛善战出名的将领,在镇压农民军中崭露头角,得到韩世忠等人的举荐。”
“然而邵宏渊争强好胜,心胸狭隘,不能容人,这也直接导致了隆兴北伐的失败。”
……
【两路大军出发后,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但另一路的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劝降虹县守将,虹县才得以攻克。】
【邵宏渊却没有心生感激,反而对李显忠的战功嫉妒不已,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邵宏渊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不尊军令,自行其是。】
【在攻打宿州时,李显忠初战告捷,但邵宏渊却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甚至散播谣言涣散军心,李显忠虽奋力杀敌,却也无法阻止大军的溃败,最终导致了符离之战的惨败。】
【开战之前,宋孝宗在主战派的鼓动下,罢免了主张议和的秦桧党羽汤思退。“符离之败”后,宋军一再处于劣势,宋孝宗北伐的决心被动摇,重新启用汤思退为相,再次派人与金议和。】
赵匡胤:“这种时候就要赏罚分明,更换大将,继续打啊!”
赵顼:“白白浪费了二十年的时间!”
【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在和议中,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改为叔侄关系。】
始皇:“换汤不换药,依旧是耻辱!”
【南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且数量有所减少。】
刘彻:“南宋弹丸之地,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南宋割让了唐、邓、海、泗、商、秦六州给金朝,国土面积进一步缩小。】
李世民:“啧啧,这仗打得也太亏了……”
【隆兴北伐就这样以南宋战败、签订隆兴和议而草草告终。南宋不仅未能收复失地,反而付出了更加巨大的代价。】
赵构洋洋得意:“朕早就说过不能打仗,不能打仗,你看,还是朕慧眼如炬吧。”
赵昚暗暗咬牙:好想不孝一次啊!
【北伐失败后,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文武将臣的去世,北伐事业也不了了之。】
【宋孝宗开始专注于内政治理,他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内政形势有所改观。但因为孝宗自身决心不大,又有多方牵制,南宋的政局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新,最终成效也不大。】
【尽管如此,宋孝宗赵昚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史家誉之为“南渡诸帝之首”!】
赵匡胤内心苦涩:“南宋剩下的皇帝得是什么德行啊。”这可都是他的子孙……
【公元1187年,孝宗淳熙十四年,赵构去世,他在位三十五年,做太上皇二十五年,享年八十一岁,庙号高宗。】
始皇:“他怎么还活着!”
李渊:“这太上皇心态真好。”
赵煦:“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淳熙后期,内政外战都没有多少成效,孝宗想做的事也没有达到好的成果,再加上支持自己的文臣武将接连去世,孝宗赵昚心灰意冷,日益倦政,已有退位之意,只是碍于太上皇赵构尚在,一时无法施行。赵构死后,丧事尚未办完,赵昚便想要传位于太子赵惇。】
李渊啧啧称奇:“南宋还真有意思,差点同时出现两个太上皇!”
【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以为高宗服三年之丧为由,禅位于皇太子赵惇,自己做了太上皇。】 ↑返回顶部↑
“与李显忠不同,邵宏渊是一个以勇猛善战出名的将领,在镇压农民军中崭露头角,得到韩世忠等人的举荐。”
“然而邵宏渊争强好胜,心胸狭隘,不能容人,这也直接导致了隆兴北伐的失败。”
……
【两路大军出发后,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但另一路的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劝降虹县守将,虹县才得以攻克。】
【邵宏渊却没有心生感激,反而对李显忠的战功嫉妒不已,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邵宏渊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不尊军令,自行其是。】
【在攻打宿州时,李显忠初战告捷,但邵宏渊却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甚至散播谣言涣散军心,李显忠虽奋力杀敌,却也无法阻止大军的溃败,最终导致了符离之战的惨败。】
【开战之前,宋孝宗在主战派的鼓动下,罢免了主张议和的秦桧党羽汤思退。“符离之败”后,宋军一再处于劣势,宋孝宗北伐的决心被动摇,重新启用汤思退为相,再次派人与金议和。】
赵匡胤:“这种时候就要赏罚分明,更换大将,继续打啊!”
赵顼:“白白浪费了二十年的时间!”
【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在和议中,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改为叔侄关系。】
始皇:“换汤不换药,依旧是耻辱!”
【南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且数量有所减少。】
刘彻:“南宋弹丸之地,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南宋割让了唐、邓、海、泗、商、秦六州给金朝,国土面积进一步缩小。】
李世民:“啧啧,这仗打得也太亏了……”
【隆兴北伐就这样以南宋战败、签订隆兴和议而草草告终。南宋不仅未能收复失地,反而付出了更加巨大的代价。】
赵构洋洋得意:“朕早就说过不能打仗,不能打仗,你看,还是朕慧眼如炬吧。”
赵昚暗暗咬牙:好想不孝一次啊!
【北伐失败后,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文武将臣的去世,北伐事业也不了了之。】
【宋孝宗开始专注于内政治理,他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内政形势有所改观。但因为孝宗自身决心不大,又有多方牵制,南宋的政局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新,最终成效也不大。】
【尽管如此,宋孝宗赵昚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史家誉之为“南渡诸帝之首”!】
赵匡胤内心苦涩:“南宋剩下的皇帝得是什么德行啊。”这可都是他的子孙……
【公元1187年,孝宗淳熙十四年,赵构去世,他在位三十五年,做太上皇二十五年,享年八十一岁,庙号高宗。】
始皇:“他怎么还活着!”
李渊:“这太上皇心态真好。”
赵煦:“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淳熙后期,内政外战都没有多少成效,孝宗想做的事也没有达到好的成果,再加上支持自己的文臣武将接连去世,孝宗赵昚心灰意冷,日益倦政,已有退位之意,只是碍于太上皇赵构尚在,一时无法施行。赵构死后,丧事尚未办完,赵昚便想要传位于太子赵惇。】
李渊啧啧称奇:“南宋还真有意思,差点同时出现两个太上皇!”
【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以为高宗服三年之丧为由,禅位于皇太子赵惇,自己做了太上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