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低了,宋朝的皇帝除了赵匡胤断层第一,神宗父子就是最有作为的了。”
  “只可惜,有作为的皇帝反倒短命。”
  神宗赵顼:……
  哲宗赵煦:……
  【公元1067年,年仅20岁的赵顼继承皇位,面对宋朝财政困乏、军费庞大、官僚机构臃肿的危机,赵顼决心通过变法富国强兵,以扭转北宋的颓势,恢复汉唐雄风,实现祖宗未竟之业!】
  赵匡胤:“终于来了个像点样子的。”
  若是他们父子真能达成目标,赵匡胤愿意把自己的第一也让出去。
  【此时距离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宋朝的内忧外患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而范仲淹早已去世十多年,赵顼必须先找到自己的“范仲淹”,协助他改革弊政,革故鼎新!幸运的是,这个人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他就是——王安石!】
  宋神宗与王安石相视一笑,想起了他们曾经的理想和目标,因改革不利带来的隔阂消弭于无形。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长大后,跟着父亲宦游各地,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十六岁的王安石随父入京,因为写的一手好文章,结识了好友曾巩,曾巩向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推荐此人,王安石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得到文彦博、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赏识与举荐。】
  评论区
  “据说王安石原本被考官列名第一,但因为应试赋文中有“孺子其朋”一句,惹得宋仁宗不悦,把他的名次与第四名杨寘互换,最终与状元失之交臂。”
  “真正有才能得人,能得到新旧两党大佬的一致欣赏!”
  ……
  【在此期间,他也亲眼见证了庆历新政的推行与失败,见证了革新派被贬谪各地的下场。多年在地方为官的经验,也让他深刻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因为北宋的百姓已经忍耐到了极限!】
  【在地方治理的过程中,王安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理念,他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通俗的说也就是也就是:向有能力的富户征取粮食来救济受灾的贫民,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
  【王安石和范仲淹还有些特殊的关系,他们均出自晏殊门下,虽然两人并非直接的师徒关系,但都在晏殊的提携下步入仕途的。】
  【皇祐二年(1050年)秋天,范仲淹在杭州接待了当时在鄞县担任知县的王安石。这是两人生平唯一的一次会面,但却见证了北宋两代改革派之间的传承。】
  【尽管两人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差异,范仲淹主张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文官的重要性;王安石则主张变法革新,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但他们的友情依然深厚,王安石在给范仲淹的祭文中写道“呜呼我公,一世之师。”将范仲淹当做指导自己前路的导师,而他也立志继承范仲淹未竟的事业!】
  【宋仁宗末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但并没有被宋仁宗采纳。】
  评论区
  “介甫先生不要着急,你等待已久的伯乐已经上线了。”
  “……”
  【此后,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入京为官,他都找各种理由推辞不就,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无不仰慕王安石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他逐渐成为了北宋新一代的文坛领袖,士大夫们的精神象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