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祯捂脸:不想夸可以不夸,这也太勉强了……
  范仲淹期待的望着汴京的方向:希望能有更多正直无私的官员站在自己这一边,将庆历新政顺利推行下去!
  宋朝的文人士子勉强接受了天幕的评价,至于日后如何行事——当然还是要现实一些。
  夏悚:天幕说我们做得不对,就要改吗!
  文彦博:我大宋自有国情在此,怎能因几句话就改变国策!
  刀子不砍到自己身上,就感觉不到疼痛。希望了解靖康之耻后,他们还能如此淡定。
  【宋仁宗一直坚持到生命的尽头,才放弃立自己亲生子的念想,将赵曙立为皇子,标志着他正式成为皇位继承人。多次反复起落,导致赵曙的精神与身体都出现了问题,他仅在位五年便去世了,享年36岁。】
  【赵曙在位时间很短,且多数时候都抱病在床,只能继续任用仁宗一朝的朝臣,继续仁宗朝的政策,在军事政治方面都乏善可陈。】
  评论区
  “他命司马光修撰了《资治通鉴》。”
  “所以《资治通鉴》与《史记》是不同的,这是官方修的史书,不是史官个人的私人笔记。”
  “但《资治通鉴》还没有太史公的‘私人笔记’公正客观。”
  司马光:……
  【赵曙在位期间,只做了一件事——濮议!】
  【治平元年(1064年),宰相韩琦代表朝臣,向英宗建议尊崇其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赵曙下诏让太常寺和礼部商议。】
  【商议过后,百官形成了两大派别:皇考派(主张称濮王为皇考)和皇伯派(主张称濮王为皇伯)。】
  赵祯气急:“若不是成为朕的养子,你有什么资格继承皇位,居然想将亲爹奉为皇考,那朕这个先帝又算什么!”
  不要说什么这是百官的意见,朝臣最会揣摩皇帝的想法。
  【皇考派以执政官韩琦、欧阳修等人为代表,他们引经据典,主张英宗可以效法汉宣帝、光武帝等前代帝王,称呼亲爹濮王为皇考。】
  【皇伯派以台谏官司马光、吕诲等人为代表,他们坚持礼法,认为英宗既然已经过继给仁宗为嗣子,就应该以仁宗为尊,称呼濮王为皇伯。】
  【在论战过程中,曹太后的态度对论战结果至关重要,若是赵曙将他的亲生父亲当做皇考,那她这个正牌太后就要变成皇婶了,无论出于哪方面考虑她都要支持皇伯派!】
  评论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