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距离当事人的时代愈远,记载却愈详细,就愈是不可信。”
  赵匡胤:……
  司马光:……
  【赵匡胤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也不忘调整文武关系,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他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在地方,赵匡胤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中央的三司使统管盐铁、度支、户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的大部分运送到中央。】
  始皇眼前一亮:“分权制衡!”
  若不是李斯这个丞相一家独大,历史上也不会发生仅三个人就能谋朝篡位的荒诞之事!
  创立中朝制衡宰相的刘彻:“这个朕熟啊!”
  善做错题集的李世民:“藩镇之乱带来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第415章 重建统一1
  【自赵匡胤开始的宋朝皇帝采纳朝臣的意见,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逐渐完善科举制度,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科举制。】
  天幕下的君臣:快抄!
  李世民:直接借鉴宋朝现成的制度,减少试错的环节。
  评论区
  “我们在影视剧、小说中看到的科举制都是在宋朝逐渐形成的。”
  “比如锁院制,主考官和副考官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到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李世民眼前一亮,世家交际广泛,盘根错节,他们能与朝中任何一个大臣产生利益纠葛,果然直接物理隔绝才是最好的办法。
  “还有弥封制,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我们现在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李治:“能被采用上千年的制度,定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的。”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行弥封制后,又有考生在试卷上写标记、暗语,与考官暗通款曲,于是“誊录”制随之出现。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给考官,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武则天:“妙啊!”
  “当年武则天曾在洛城殿策问贡士,但未形成制度。赵匡胤打破惯例,在讲武殿召对考试合格的进士,然后下诏放榜,从此殿试成为一项制度,科举的最终名次必须由殿试决定,科举取士之权直接由皇帝掌握!”
  赵匡胤:“这就是天子门生的威力!”
  “除此之外,若是主副考官的子弟参加科举,则另设一个特殊考场,另派考官监考、阅卷。而且,他们还要再经过一场复试,断绝无能的关系户凭借父祖的名声上位的机会。”
  李世民幻想着世家大族的子弟被黜落,满朝都是寒门子弟,天子门生的场景,不由得充满期待。
  李世民警告的看着那些世家官吏:“宋朝能做到的事,朕也一定要做到,大唐不能被宋朝比下去!”
  好在跟着李世民起家的开国功臣多是寒门庶族,靠着自己的努力位列朝堂,兵权也都在他的手中,只要狠下心不受世家胁迫,他们也翻不起大浪!
  【赵匡胤还命人修订刑律,刻板摹印,颁行天下。《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发行的法典。】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