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身为幕僚的李商隐跟着令狐楚前往郓州(今山东郭城)赴任,一路上他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北方被藩镇割据的惨状:那些藩镇在辖地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实际上就是各自独立的封建王国!】
  【有的藩镇父子兄弟自相继承,有的是擅杀统帅然后取而代之,有的是唆使部下拥戴,自称“留后(代理节度使)”……两百年间不得安宁!】
  【而朝廷平叛的军队却军政腐败,以至于战事旷日持久,耗干了国库税收,无数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
  【李商隐亲眼目睹了这种分裂国家、开历史倒车的混乱局面,年仅十七岁的他,对朝廷局势担忧不已——】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随师东》”】
  动乱年间的人对此深有感触:
  李白:“朝廷为了抵御藩镇,养了大量的军队,搜刮天下百姓的财物充作军费,东征之日,征调黄金万两,竭尽中原之力,用来犒赏战士,以换取他们的斗志。可惜,这样临时抱佛脚的举措注定得不偿失!”
  杜甫:“军纪败坏,军令不严,朝廷以金银财宝贿赂将领,将领带兵打仗也只为了钱,他们对违反军令的人不依法严惩,只知道虚报战功,借以得到厚赏。”
  司马光:“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资治通鉴》)”
  李白:“藩镇割据的长期存在,关键就在于朝廷统治者识人不明,贤人失位,政事不修。盖内无鸑鷟(贤人),外有鸱鸮(割据枭雄)也!”
  高适:“一将成功枯万骨,可是如今却是功未成而先枯万骨,真是令人不忍卒读……”
  【在这几年间,李商隐一边跟着令狐楚努力学习,一边积极备考,可惜考了很多次都没有中第。】
  【李商隐的科举之路极为漫长,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但失败的次数多了,他也不免有了压力。】
  【唐朝的科举,场外的努力要比考试分数重要的多,因为令狐楚的名气,与李商隐一起学习,且才学不如他的令狐绹已然高中,而李商隐却查无此人。】
  【公元837年,李商隐不得不再次求助于恩师,在令狐绹父子的举荐下,李商隐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
  评论区
  “这些事情如果是在明清,那就是科举舞弊,不杀个人头滚滚不可能罢休!”
  “唐朝世家力量强势,门第血统远比才学更重要。”
  “宋朝之后,世家绝迹,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公平吧。”
  被黄巢诛杀的世家大族:我们就活该被杀吗!
  【在唐朝通过科举并不能直接授官,还要通过吏部的考核,在等待考核的时候,李商隐继续做着令狐楚的幕僚,也被世人打上了“牛党”的标签!】
  李商隐:“什么牛党!恩师是牛党与我有何关系!”
  令狐绹咬牙切齿:“叛徒!天幕公然宣扬此等忘恩负义的小人,到底是何居心!”
  【公元838年,令狐楚病逝于任上,李商隐帮着料理了恩师的后世,开始自谋出路。】
  【很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听说了李商隐的名声,聘请他为幕僚。王茂元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王茂元声名显赫,家境富有,位高权重,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他参与了党争,只因为他与李德裕交好,当时的朝中官吏便将他当作李党。】
  【李商隐的行为就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次年,李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却又因为此事被无辜刷落。】
  【这段婚姻,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
  【不过,李商隐大概是不在意这些朝堂分歧的,他不想参与党争,也不在乎党派,他结交的朋友有牛党也有李党。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