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曹操:要素过多……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年少时的才华横溢,到中年的政治风波,再到晚年的淡泊明志,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他的诗歌一般,跌宕起伏,却又韵味悠长。】
  【刘禹锡的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苏州嘉兴,并在当地为官。】
  【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有天赋又勤奋好学,很快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的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两人因同榜而相识,因志趣相投而成为好友。】
  【贞元十八年(802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很快升为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并成为改革集团的核心骨干。刘禹锡终于得到了上位者的看中,能够参与国家管理,政治热情极为高涨!】
  ……
  【革新失败后,两人同被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也在今天的湖南省,两人被贬之地离得很近,但他们身为罪官,不能离开任地,只能以信件寄托彼此的心意。】
  【三十四岁的刘禹锡,正值春风得意,却被赶出朝堂,其苦闷可想而知。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谪居十年。】
  【眼看着宦官权贵们趾高气扬,而锐意革新的有为之士却只能窜伏远方,刘禹锡既抑郁又愤懑,然而他却并不消沉。】
  【在哲学上,他提出“人能胜乎天”的反“天命”思想,坚定自己的内心!还运用诗歌作为武器,尖锐地讽刺、抨击那些宦官权贵,热情地赞美那些志行高洁的被放逐者!】
  【他借蚊子为喻,创作了《聚蚊谣》这首诗。描绘了朝中那些阴险毒辣的官僚的丑态。他们整日里偷偷摸摸、聚众起哄、心思歹毒,而他却拥有坚定的立场和铮铮铁骨。他坚信这些腐败的官僚总有一天会被消灭:“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与之相对,《白鹭儿》是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向往。“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生活的打击后,活的更加通透,他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评论区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
  【元和十年,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被宣召入京,他踌躇满志,满以为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宰相武元衡的影响下,他们都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
  评论区
  “不得不说,刘禹锡也是作死小能手。”
  “回京之后,刘禹锡游览玄都观,看到满观桃花灿烂如霞,而这些桃树都是他被贬后种下的,刘禹锡心生感慨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这些吸引人的桃花,都是他走后才种下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千树桃花,指代这十年来朝中的新贵,他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以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那些看花的人,则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
  “这样辛辣的讽刺,让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就被人告发,说他对皇帝心怀怨望。”
  “于是,柳宗元被外放为柳州(广西)刺史,刘禹锡则被贬官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播州在今贵州遵义。近代长征的时候都那么难走的路,在千年前更加闭塞荒僻。”
  ……
  【当时的播州特别荒远,而刘禹锡又有八旬老母需要奉养,若是带老母同去播州,道路崎岖,颠簸数千里,定会九死一生。可若是不带老母去播州,那母子之别将是永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